《柏青哥》背后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柏青哥》是第一部直接以英文书写的关于在日韩国人的作品。
2.《柏青哥》的时间线是从1910年到1989年。而1989年是作者李敏金第一次知道在日韩国人这一群体的年份。
3.1989年,作者第一次了解到在日韩国人群体。在大学时期的一次传教士的演讲上,传教士讲了许多在日韩国人的情况。其中,最令作者印象深刻的是13岁的男孩自杀的故事。这个男孩出生在日本,他的父母也出生在日本,但是他的同学却让他回到自己的国家(韩国),在他的本子上写“去死”,写他闻起来像大蒜。这个故事对她影响极大,也被融入《柏青哥》中,但作者选择的视角不是自杀的男孩,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从日本警察的角度来写这个故事(即“春希”,就是摩撒的好朋友),来写日本人对在日韩国人的sympathetic。作者遇到很多对在日韩国人有同情心的日本人,但是日本整个大环境对在日韩国人那种用负面词汇来形容韩国人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春希是同性恋,同性恋在日本也不是easy path,所以她做了这样的处理。
4.为在日韩国人群体写故事的想法从1989年了解这一群体的存在后就在她的脑海中盘旋,真正开始创作是1996年,最初的主人公其实是所罗门。
5.她在《柏青哥》之前,即在2003年已经完成了一部在日韩国人为主角的作品,但是后来觉得不是小说,而太像论文,所以觉得不是好作品,放弃了它。
6.主人公顺子这个形象是在2007年确定的。那一年作者回到亚洲,来到日本,遇见很多在日韩国人아줌마(大婶),思考她们的劳作与生活,于是意识到没有顺子,就没有所罗门。
7.作者在日本采访了很多在日韩国人,是那些人给了她灵感,写下了《柏青哥》作品的开头,即“History has failed us,but no matter.”中文版的翻译是“历史辜负了我们,但我们无所畏惧”,其实这句翻译跟作者本人的解释是有出入的。作者在采访中说那些在日韩国人很明确地说,自己并不是历史的受害者,他们知道历史发生了,一些法律也是不公平的,但是他们的态度是,you move on,you work through it,他们没有去二元对立,没有觉得日韩只有一方是好的,而另一方是恶的。这些在日韩国人让作者重新去思考作品,去聚焦于人,而不是历史的输赢。
8.作者是历史专业的,她自述自己非常喜欢做调查看文献,为写《柏青哥》阅读了大量大量大量的文献资料,她说读者不需要知道这些很具体的历史细节,但是她需要知道、学习,然后在写作中忘记具体的细节。对人物的塑造,灵感也不是来自于音乐之类的,而是采访和资料。
9.最终《柏青哥》作品出版是在2017年。所以本书从最初1989年的想法,到调研、创作,最终出版历经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