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与神来之笔 ——且看《论创造力与无意识》的时空绾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力比多,是作者在开篇之前有意讨论的专业术语,以期通过它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源动力。力比多,一种说法是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定义,即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性器兴奋的转移,比如对于吮吸抚摸等等的转移;一种说法是荣格的机体及心理能量定义,它包含着狭义的性欲(即大众认知下的性欲),但不被性欲驱使,反而影响着性欲。 摩西雕像的内与外。 摩西的雕像是米开朗琪罗众多的作品之一,也是艺术鉴赏家和大众鉴赏最为关注的一部作品。如果是一个寂寂无名的雕像,人们对于他的评判最多是落在比例是否匀称、表情是否丰富、雕琢技法是否细腻之上。而作为名人,像摩西这样通过开创宗教影响深远的大人物,其雕像是出自其人生经历的哪一个瞬间,则对于诠释雕像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外在看,人物的焦点有脸、胳膊、手、腿和《十诫》法版等细微之处。单从这些看,只能对动作和心理做大众化的推断。而内在的情态,则要看大环境对于人物的影响。耶和华和摩西的对话,可以确定他们的子民对于信仰戒律的亵渎和背叛。在《圣经》中,摩西摔法版,很容易让人把认知迁移到雕像上来。应该注意到,米开朗琪罗是位拥有独立创新思想的艺术家,且和尤里乌斯二世有着相似的性格和特殊的关系。将摩西雕刻放在教皇的陵墓中,不失为对已故教皇的责备,同时自警自省,在自我批评中振奋,以此超越自己的本性。作者是聪明的,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白日梦、现实与文学。 儿童有着自己完美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为一时兴起而忙忙碌碌,为内心的逻辑而尽情地仿拟。那是一种自我的成全和满足,直到长大以后遇见了现实。儿时的梦是频繁的神奇的,成人后它打折成白日梦的形式呈现。现实让人们懂得,自由和愿望是有困难和壁垒的。而在《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白日梦在文学中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理想化形态,它固化了文本,使主人公仿若永生长存,且心理活动丰富繁密。而其它人物则处于禁声的边缘化状态,使得人性失去了鲜活的多样性。 生活种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位在精神病理学、潜意识及梦的解析方面有着开拓性贡献的专家,在《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他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解析了人的行为动力,并为非正常的病理行为给予了透彻的解析。在人们无法自控的情况下,周边的朋友和亲人可以通过此书给予深切的帮助。在人们的认知受到局限感到困惑无助时,往往求助于无依无据的神明,迷信不可怕,可怕的是它阻碍科学方法对于人们的救助。希望通过此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身心的阴翳,过上光明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