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与日式的较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阵杀人事件》是金田一系列的第一作,也是横沟正史凭借其在日本推理小说界树立名望的作品;虽然金田一的形象现在已经完全被漫画替代了,但“以爷爷金田一耕助之名”也实在如雷贯耳,让人好奇吉桑版的金田一到底是什么水准。
如果事先了解横沟正史的推理类型偏向变格派,也许可以提前破解小说中的谜团。小说读完之后,第一个冒出来的感受是wtf?确实,如果说推理小说是作者与读者的较量,那么作者作为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布局各种障眼法来迷惑读者,但这部小说最大的障眼法,是凶手本身,一个读者很可能第一时间排除掉的真凶,因为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惨死的受害者(之一,两名受害者为婚礼当天死亡的一男一女);虽然意外,杀人理由和杀人手段也不可谓不变态(即所谓“变格”),但回头来读,很多细节又都能得到解释,这或许就是横沟正史能凭借这一部确立地位的原因吧。
小说一上来就提供了一个行为非常可疑的嫌疑人:一个三指男人,脸上有一道很长的伤疤,衣衫褴褛,行为古怪,一出场就向路边饭馆的老板娘问受害人的家(本阵家)怎么走,并意外地留下了可查证的指纹;过了几天,又在两名受害人婚礼的当天出现在本阵家,并做出了异常显眼的举动:通过家中的亲属给受害者(之一,男受害者,即真凶,以下称“家主”)传递了一张纸条,这张纸条引起了家主在亲属面前的愤怒;案发后,在家主的衣服里发现了纸条的碎片,上面写了“毕生之敌”云云,而在家主弟弟的引导下,警察发现家主的相册里一张照片,旁边正是附言“毕生之敌”,再与见过三指男的饭馆老板娘一对,照片中人也确实是三指男本人;相册旁边有家主的历年日记,其中几册明显动过,里面被撕掉几页,烧焦的日记残片在暖炉里被发现,上书关于仇敌往事的只言片语;更进一步,密室凶案的现场还留下了若干三指男人的指纹。如此诸多种种证据,仿佛在明示凶手不可能另有其人。但看惯套路的读者当然不会吃这一套,三指男不会是真凶,那么谁是凶手?又如何解释上述种种可疑?
所以这部小说虽然说的是密室杀人,密室的机关倒是其次,毕竟琴弦、支点、水车还是相对容易看破的(虽然我也没有看破);最重要的诡计是在于凶手是如何伪造出三指男这个嫌疑犯,自己又是如何隐藏身份的。提示来自于几个细小的地方:其一,是案发当天成为重要信息的粗暴无章的琴声(也是密室机关的关键道具),在案发前日夜间曾在本阵家响起过;其二,相册中毕生之敌的照片与其他照片有明显的差异,其他张都是家主自己拍的业余照片,只有这张像是专业摄影师拍的,而且像是一张证件照;其三,凶手作案后还有时间去找。但这些细节被更多的障眼法掩盖了,包括案发后有人挖掘猫的坟墓藏了一只手、家主的弟弟也被同样的密室机关所害,等等,后面虽然勉强给了解释,但这些障眼法真的是非常奇怪和碍眼,很能迷惑读者,让人以为凶手在案发后还在活跃。
除了与读者的对决外,读者的亲美倾向也是十分明显,这点在后续的其他作品中也常有体现,落后保守、封闭、讲究阶级的日本传统乡村,vs所谓先进科学、效率优先、积极向上的新一代亲美日本人,最明显的,主角金田一耕助本人就是喝过美国洋墨水的,在本阵小说中引荐金田一的银造也是在美国历练过的实干派,各种做派和机智勇敢和村里人的古怪乃至心理变态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可能要结合本书的成书年代来看,横沟正史写这本时正是日本刚刚战败,国内经济大萧条,美国作为在日本本土亲手投下两颗原子弹的战胜国,在日本战后重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美国实际对日本开放技术和市场,要到48年甚至60年代,但在此之前,美国在日本本土的影响力已经建立,一方面是通过战胜者相对战败者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是通过更加实际的举措,战后美国主持了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上至修宪、天皇制改革、扩大民主权利,下至解散财阀、教育和土地改革,在方方面面都介入了日本的改革,所引起的全方位变化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必然是巨大的冲击,正如同美式侦探金田一在老旧的日式乡村中引起的风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