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感受千年前的人间烟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日芒种,芒种、忙种,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正如古人所言: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是农人种植农作物的分界点。
斗转星移,远离田园生活的我们大多以及忘记了这些农耕常识,甚至大多只在二十四节气日,才能想起老祖宗天人合一的智慧,想起与之息息相关的古代农耕文化。可是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古国,我们的基因流淌着浓厚的农耕文化。那套数千年前,先人探索自然变化规律、依据四时变化,逐渐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指导着数千年农人依时令种植、生产,也见证着数千年的人间烟火。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在敦煌藏经洞出图的文献里、在敦煌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内,我们还可以看到非常多历代先人对岁时文化生动的描绘与记载、看到千年前的人间烟火。
以芒种为例:此时的雨量充沛、气温也显著升高了。 一候螳螂生:去年深秋开始沉睡的小螳螂,破壳而出了。 二候伯劳始鸣:喜阴的伯劳鸟,开始站着枝头上激昂地鸣唱。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因逐渐升起的阴气,而停止鸣叫。 这时候,春夏作物的成长到了巅峰,急需农人收割;夏秋作物也迎来最佳播种时间,期不候。
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戈壁上的绿洲——敦煌保存着不少割麦扬场、田间小憩的五代与唐代壁画。这些壁画既记载唐时的农耕文化,也侧面告诉我们千年前敦煌曾经的辉煌。它们以多元视角展现独具人文内涵的节气文化。这些,都被收录到《敦煌岁时节令》书中。

《敦煌岁时节令》是敦煌研究院编著的一本普及读物,它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结合节气与岁时的民俗活动,带我们走入鲜活的敦煌的壁画、塑像。在古今对话中,千年前的敦煌显得更加生动、更具人间烟火气,也让我们离千年前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更近一些!
阅读这本书之前,敦煌于我,是飞天的仙气,多少带着宗教的仰视。无论如何想象,我从未将敦煌与烟火气联起来。可翻着这本书,从立春走到大寒、从春节看到腊八节,春夏秋冬中看过时年八节,从天气读到耕种、从吃喝玩乐到各式祭拜,走过二十四节气。就这样,我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人间烟火气;读到了数千年来的不变的美好期望,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