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利欧:从个人原则到世界秩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达利欧的三本书
五年来,达利欧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原则》(2017)、《债务危机》(2018)、《原则: 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2021),每一本都爆火。在我看来,这三本书主题的发展是一个“格局”逐渐提升的过程。
《原则》是关于达利欧个人的,介绍了他的个人经历和生活工作原则。
《债务危机》是关于金融业的,介绍了债务将会启动“一系列机械性的、可预测的事件”(故曰“周期”)。
《原则2》是关于国家的,介绍了国家的兴衰周期。
三本书里,《原则》是我最早接触的,但是没有细读,因为当时我并不认识达利欧,因此对他的自传不感兴趣;而那些生活工作原则看上去又过于像成功学鸡汤。但现在我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更像是达利欧对其人生的总结与提炼——这本就是非常私人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而且,很多道理,干讲没用,要经历过才懂。所以《原则》,还是更适合年纪大一点、甚至做了领导之后再读(传记部分除外)。
《债务危机》,我认为是三本书里最有用的。因为第一,这是达利欧的专业所在,他既有这方面的学术功底,也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所以理论结合案例讲得很清楚;第二,这不是一个私人的总结,这是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是有普适性的——这一优势是相对于《原则》而言的;第三,这本书只局限在金融业,足够深入而不会太过宽泛——这一优势是相对于《原则2》而言的。关于这本书我还比较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一个图文版(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16318148/)、一个公式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05223/answer/1558557309)。《债务危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非常适合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相关从业者读。
那么,再说《原则2》。写出一本像《原则2》这样的书,一直是达利欧的追求。 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总结历史规律。2021年,他发表文章《中国大周期及其货币》(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21-03-10/doc-ikknscsi0329315.shtml)称“中国人更懂历史和哲学”“中国人通常比美国人更具有思想性和战略性,而美国人则更加冲动和战术”。后来这篇文章成为了《原则2》的第12章。
他还曾向王岐山推荐三本书:《千面英雄》《历史的教训》《基因之河》。
《千面英雄》作者坎贝尔是美国著名神话学家。他这本书出版于1949年,提出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都遵循固定的模式。后来美国流行文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模式,比如迪士尼拍的电影、漫威出版的漫画,等等。
《历史的教训》作者杜兰特是美国著名哲学家。他这本书出版于1968年,浓缩了之前他花了四十多年写的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这本书不用多介绍,看封面是谁推荐的。
《基因之河》作者道金斯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他这本书出版于1995年,将生命进化比作基因之河,回顾基因的过去,展望生命的未来。
而《原则2》,就是达利欧自己的《千面英雄》《历史的教训》《基因之河》。
二、《原则2》主要内容述评
《原则2》的结构与《债务危机》类似。第一部分都是先把作者认识到的规律摆上来;然后第二部分谈历史案例,相当于论据;第三部分不一样,《债务危机》是一些不太重要的案例,而《原则2》是对未来的预测。从这个结构上说《原则2》要更完整,因为“周期”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可预测的,而《债务危机》缺失了预测。
再来说内容,我一般评价社科类书籍,一是看它有没有提出一些新的东西(创新性),二是看它能不能自圆其说(自洽性),三是看它分析够不够深入(专业性),排名有先后。总的来说,《原则2》经济金融相关内容在《债务危机》的基础上基本稍有创新,涉及其他学科内容则没什么创新;整本书自洽性可能还可以吧,但达利欧可能是出于商业秘密考量,没有公布完整的理论模型,也不好判断;经济金融相关内容没有《债务危机》深入,涉及其他学科内容自然也不深入。
从这三个角度说,《原则2》总体上不如《债务危机》。下面具体说说。
第一部分 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达利欧对《债务危机》中的债务大周期模型做了拓展,在他看来,国家的兴衰也符合一个大周期模型。根据第1-2章内容,这个大周期模型可以用“3、5、8、18”四个数字概括。
“3大周期”:国家兴衰大周期,主要受3个周期影响: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周期(经济因素)、内部秩序和混乱周期(国内政治因素)、外部秩序和混乱周期(国际政治因素)。
“5大力量”:3大周期同时也是3个因素,我已经在括号里标出了;另外还有2个因素比较重要,即创新和技术发展步伐,还有天灾。达利欧应该是认为这两个因素没有形成自己的周期,所以没有放到3大周期里。
“8个指标”:教育、竞争力、创新和技术、经济产出、世界贸易份额、军事实力、金融中心实力、储备货币地位。这些是用来衡量国家实力的主要指标。
“18个因素/指标”:更完整地看,一个国家的实力是由18个因素决定的,相应也可以由18个指标来反映。这18个因素/指标是3大周期+8个指标+7个额外决定因素。5大力量没有算,因为存在重复。7个额外决定因素是:地质,资源分配效率,自然现象,基础设施和投资,品格/教养/决心,国家治理/法规,财富、机会和价值观差距。
不过达利欧没有公布完整的大周期模型和具体公式。
第3章介绍了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周期,基本就是《债务危机》中的债务大周期模型的简化版,这个周期是从人们使用硬通货且无债务,发展到人们逐渐使用纸币并增加债务,引发债务危机、增发纸币、纸币贬值,最后减少了债务,甚至会回到人们使用硬通货且无债务的时候。但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这个周期基本上到“减少了债务”就结束了,不太可能再回到硬通货。第4章强调若债务周期引发了债务危机,会导致货币贬值并失去储备地位。基本上只要读过《债务危机》,这部分就很容易理解。
第5章介绍了内部秩序和混乱周期,第6章介绍了外部秩序和混乱周期,这两个周期类似,都是从新秩序开始,到和平繁荣,到走下坡路,到战争,最后可能会出现下一个新秩序。讲道理,这个周期比起债务周期就逊色多了。债务周期听上去又新颖又高大上,而这个秩序和混乱周期……这不就是罗贯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甚至达利欧自己也引用了这句话),哪个老百姓都能唠两句。除此之外,债务周期是一个符合科学逻辑的规律——有借必有还,这是符合逻辑的;而秩序和混乱周期只是一种对历史的归纳总结,上升不到科学的层面。借贷合同规定了有借必有还,那么谁规定了分久必须合、合久必须分?对此达利欧只能给出一个颇具辩证法风格的哲学解释:“朝着一个方向的走势中,潜藏着导致反向走势的要素。”
第6章还介绍了国家间5种战争方式,后面会用到:贸易战、技术战、地缘政治战、资本战、军事战。这些提法也是中国的《超限战》和美国“混合战争”理论中的老生常谈。
第7章介绍了用大周期去指导投资,这体现了达利欧一直以来秉持的学以致用的态度。
第二部分 500年世界发展史
基本上是达利欧版的《大国崛起》。
第8章是过去500年世界史,第9-12章是荷兰、英国、美国、中国兴衰史,历史专业的学生或是历史爱好者可能都会觉得是老生常谈,甚至过于简单。这一部分比较新颖且深入的还是作者从自身专业出发介绍的货币兴衰史,值得一读。
第13章介绍了中美之间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5种战争(第6章提到的),又加上了文化战和自我交战。这基本上是对目前中美冲突的一个全面梳理。
第三部分 未来
只有第14章,对3个周期的未来发展做了预测,特别是未来10年。达利欧认为“下一个大风险点将在本书写作的5年之后出现,误差为两三年”。好家伙你这置信区间有跟没有一样,类似于“未来一年必下雨”。
附录 对世界主要国家现状与前景的计算机分析
对每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评估和预测,看上去还是比较有理有据的,但是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模型。
三、《原则2》这书怎么样?
毫无疑问,如果谁拿着这样一本书去参加论文答辩、学术会议或者期刊评审,一定会被经济学同仁喷得体无完肤。 本书的模型构建、指标选取,有参考价值,却也让人怀疑它们是否能够科学反映国家实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分析问题的过程都能写成那种标准格式——甚至可以说,越是重要的问题,越难写成那种格式。
而且在我看来,达利欧没想把这本书写得特别学术。
我认为,这本书是写给当前非学术圈的美国人看的,不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人。达利欧在关于中国的第12章忧心忡忡地表示美国人缺乏历史眼光、战略思维、哲学意识,显然在这段中美关系中,他更担心美国是那个打破平衡的一方。他想通过这本书告诉美国人:“历史告诉我们,扭转衰弱是很难的……问题是我们美国人能否诚实面对挑战,为应对挑战而调适和改变。”
所以作为中国人,虽然觉得这书里很多东西都是老生常谈,但仍然会敬佩达利欧持久的学习态度、讲求事实和逻辑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忧虑。
很遗憾,美国知华派式微至此,只能靠达利欧这样的圈外人充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