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式和长河式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考试的时候对于简答题有一种标准式的回答,阅卷老师也有对于答题点的对照扣分,只要对应了几个点,每个都有涉及,第一第二第三,分别是什么,言简意赅,就能得分。快准狠,一度成为各类评判的关键KPI,极致表现就是今天2块钱彩票,明天洋房小富翁。这种现象当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古来有之,只是当年的车马慢,实在来不及,一心追求快的思维,不仅让飞机高铁超音速,也让思维阅读结论超音速。
这样的影响既全面,也片面。全面得一般人看到这套革命,竟然可以当做哑铃力量训练,就立马放弃阅读尝试,买来只能当做书房镇宅之用。片面得只能翻到结论页,甚至只看推荐语,就心满意足,读过啦。但即便不用仔细阅读每个字和每条注释,初略全书翻阅一遍,就能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历史没有结论式的盖棺定论,也没有断点式的波峰波谷,跟每个人的生活一样,你以为的突发奇财,有都多得多的前情铺垫。
书分四册,可以分开阅读,每一册都是不同的主题深入。可以带着之前结论式的观点去追寻,比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几月几号开始全面破裂;毛与莫斯科的关系自此全面恶化;1212张突然举兵逼蒋抗日等等。这样的答案肯定能在阅卷老师那里赏心悦目,却和真正历史相去甚远,只能说和一部分想知道前因后果的探索者期望甚远,好比有人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人就像看个究竟。这些细枝末节的点重要么?与其和作者一样去验证各个小点,倒不如去审视这个问题本身,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细枝末节不用关注呢?书中有个很小的点,探究1212张举兵的具体时间,到底是半夜3点还是凌晨5点左右,这要在大部分书中根本连一句话都不值得一提,可是作者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搜寻当事人的回忆,官方的说法,具体的地形,西安的日出时间等等,这和问题重不重要无关,而是它本身就在那里,它的论证的存在就是体现了作者所要讲述的一切。
事情并不因为它的重要性而被区别对待,也并不因为它的牵涉度而被提及。作者的历史态度没有什么特别,而正是这种淡然处置,慢慢求之的态度才让人肃然起敬,三句话讲不清任何事,三本书也并不能还原什么,多翻开一页,就多一在长河里舀一瓢,同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