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句读奥派

列宁去世后苏共有三个老大候选人,布哈林理论水平最高,也是列宁经济政策的精神继承者。托洛茨基最好斗,但是没有政治手腕。斯大林最腹黑,最后登顶,清洗掉了其他两个人。布哈林曾经在维也纳听过庞巴维克上课,在一战前写作了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对奥地利学派进行了彻底清算。本书没有太多为马克思辩护,几乎都是找庞巴维克自己理论中的问题。 为什么说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是食利者的政治经济学?布哈林认为,这和他们这个阶级的人的生活状态有关系。食利者不直接参与生产和商业活动,对他们来说成天就是吃喝玩乐,所以他们关注自己心里效用的满足。而工人每天处在工厂之中,他们关注生产工艺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他们的心理是生产者的心理,他们知道生产商品的辛劳,从而把商品的价值和花费的时间勾连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布哈林区分了资产阶级中的食利者和真正的企业家,这和马克思区分企业主收入和利息的精神是相符的。真正的企业家也倾向于从社会整体角度来分析问题,如美国的边际主义者克拉克。 在方法论上,马克思是极端客观主义的,马克思只讲限制,不讲动机。而奥派恰恰相反,只讲动机,不讲限制。马克思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奥派则一切从人心理出发,体现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庞巴维克最喜欢举那种孤岛上的,沙漠中的人的例子就可见一斑。马克思是历史的,庞巴维克是永恒的。奥派强调人的心理固然没问题,但人的心理也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资本主义下的企业主根本不关心产品对他自己产生的心理满足,而仅仅是满足于不断增长的交换价值罢了。这样,庞巴维克的学说将没有马克思那么切合实际。马克思研究生产,庞巴维克却研究消费。这事实上是一个先后问题,我们要研究利润的产生,怎么能从消费这种本质上是消耗的地方发觉呢? 在价值论上,庞巴维克有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概念,但是他的起点是主观价值——个人心理感受。而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劳动生产率和价格之间的联系。庞巴维克的客观价值是物品实际上会产生的效果,比如说能换到钱或者别的东西的效果,庞巴维克称之为客观交换价值。但是主观价值就无法推导出客观交换价值了,这就进入了二元论。对主观价值来说,工厂主作为卖家,根本不关心效用。消费者购买时,物品的效用也必须附带着物品的价格,才能求解消费篮子。在这里,已经假定了价格(从而价值的存在)新古典早就使用了这种危险的二元论,在确定市场价格时,供给曲线的推导采取的是成本形式,和心理价格无关,却和马政经有更强的亲缘性。只有在需求曲线那里,才引入了所谓心理效用。在价值量的确定上,边际效用论也存在着单位的问题,我有六个苹果,拿走一个我损失的效用,和并不是我拿走两个苹果损失效用的一半,可见,效用和单位有不成正比的关联。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微观经济中都是按和个数成正比的钱计价,根本不是奥派这种方式来计价。 所谓替代效用也是错的,我被偷了一件大衣,要40镑重新购买一件,我便会在我已有的物品内选几个最不重要的当掉,获得40。被当掉的东西的效用和就是大衣的效用。然而,这个40镑的客观价值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随着这个值的变化,我选择当掉的东西也会变,从而大衣的效用也会变。所谓供需决定主观评价也不对,这只不过是引入价格来决定主观评价。至于互补品,货币的决定就不提了。他对生产性物品的主观评价是依照生产出来的东西的主观评价而评价的,然而产品的价值又取决于数量,数量又取决于生产的费用,这不是在兜圈子吗。而且他也承认,铜矿生产力提高会导致铜器价值下降,这明显是和他的顺序相反的。 在利润方面,面包工和种树工在shzy国家里的待遇问题,庞巴维克犯的错误是忽略了种树工的原材料的价值来进入计算。而在论述资本主义利润来源时,庞巴维克引入现在财货和未来财货之别。利润来自于这两个东西的差。然而,现实情况是,根本不需要这么去等待,社会的每一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连续且同时进行的。但如果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每个工人都能自己生产,那还需要等待吗,无时无刻都拥有别的工人兄弟在另一个生产期间生产的东西吃。而且,在计件工资时代,工人生产出来产品才有工资,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产品的时差。 在论证现在物品比未来的更有价值时,庞巴维克的第一个理由:现在东西价值至少要大于等于未来同一个东西。但反例是难以保存的东西,我们恰恰希望不要立即生产出来。再举个例子,假如某个人境况在恶化,假如他现在手里的10块钱价值100,情况恶化之后假定值15,庞巴维克就说现在手里10块钱价值应该是150而不是100。如果是这样,我就可以构造一个例子,我遇到了这个悲惨的人,我至少给他150的效用,它才愿意把10块钱给我,现在他有了150效用,但是由于未来在恶化,这150又反应出未来的恶化,上升到200,以至于无限上升。未来效用直接反应到当前(而不折现)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二个理由:人们常常对未来估计不足。然而聪明人并不会这样,良好的计划也不会这样。 第三个理由:现在物品的技术优势。但显然,未来物品经过同等时间也可以和现在物品生产出一样的东西。 我为庞巴补第四个理由:现在物品包含着今天,明天消费的潜能。而未来物品(比如三天后的)不包含今天,明天,后天消费的潜能。布哈林可能会如此反驳:如果我们今天明天后天根本不需要消费这个物品,那么显然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价相等。如果今天,明天,后天也需要这个物品,那么物品的价值确实会高一些。但由于现代经济常常是以货币作支付的,今天付我的100块钱,我要购买今天的面包,而3天后给我的100块钱,我可以通过期货合约购买3天后的面包。今天的面包效用高,那么其价格也高,3天后的效用低,价格也低。同样是一百块,想先拿到就得忍受少的面包,后拿到就是多的面包…不知道这样反驳对不对 如果承认庞巴维克。因为工人生产未来产品,工人的现在价值就只能和产品的未来价值相等,而产品的未来价值小于产品的现在价值,故而工人价值小于同量产品的现在价值,这就是利润的来源。然而,首先这假定了工资先付。其次,这假定了财货的未来价值小于同量财货的现在价值,上面已经反驳过了。 我认为:考虑未来财货的折现问题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问题。因为未来终将成为现在,而现在转眼就成为了过去。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回看过去,难道可以将现在财货折成过去财货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空间整体主义迈向时间整体主义,而且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主义,合理分配每一个时间点在无限的时间流中的权重,才能解决时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