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段青葱岁月
听说欧阳奋强写了有关红楼的书,是从他的博客里知道的。看到书店已经有了,就迫不及待从卓越上订了来看。
老公说他最近一直在看报纸上的连载,说写得并不好,劝我不用买。但我看了新书的插图,就忍不住了。像我这样怀旧的人,不买这书也太难了。哪天如果黄日华也写书回忆当年射雕的拍摄过程,我也一定毫不犹豫地要买。
说实话,欧阳的文笔并不算太好。从他的儿时岁月一段描写就能看出来,基本就像是流水账,偶尔加上点他的内心心理活动。我觉得真正让我读得起劲的还是他被选中演宝玉以后。以章为单位,他依次回忆了他和金陵十二钗和其他丫鬟包括落选者之间的交往故事。结合原来看过的《艺术人生》做的那期重聚红楼的特别节目,感觉他们这些拍摄红楼的人们,血肉相连,情感深厚。现在也明白了,为什么80年代能创造那样一个经典,而如今科技发达了,人也变美了,再重拍的红楼就那么让人看不顺眼。
一个姚笛,居然一下子从宝钗组到了黛玉组,最后竟被定下演王熙凤?这样的情况在王扶林的剧组是多么不可思议。虽然也有演员,如最终演史湘云的郭宵珍就是宝钗组的,但是角色跨度也没有那么老大啊。从书中的图片我又重温了那时的服装、化妆,无不与我们想象中的红楼人物神似,不管刘海是不是民国时间才有,但那样的处理确实就很漂亮,总比京剧里的额妆更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啊。再有,过去那版的演员经过了两期学习班,苦读原著,还有层层筛选才能最终获得角色。如今的选秀却早已变了味,演员们只顾着出名罢了,不是参加红楼梦中人,就是艺术院校的学生,怎么可能还有从公交车上找来了呆迎春(牟一饰)的事情呢?不拘一格降人才,过去是见到谁,就直接说“她是谁”,陈晓旭便是黛玉,黛玉便是陈晓旭,但到了现在,已经变成没有关系进不来的局面。姚美女如果没有过硬的后台,又怎么能随意改角色呢?
要演出园子里的那一派纯真,恐怕还得在那样一个大环境里才能如愿。现在再拍,如何努力都是徒然。
老公说他最近一直在看报纸上的连载,说写得并不好,劝我不用买。但我看了新书的插图,就忍不住了。像我这样怀旧的人,不买这书也太难了。哪天如果黄日华也写书回忆当年射雕的拍摄过程,我也一定毫不犹豫地要买。
说实话,欧阳的文笔并不算太好。从他的儿时岁月一段描写就能看出来,基本就像是流水账,偶尔加上点他的内心心理活动。我觉得真正让我读得起劲的还是他被选中演宝玉以后。以章为单位,他依次回忆了他和金陵十二钗和其他丫鬟包括落选者之间的交往故事。结合原来看过的《艺术人生》做的那期重聚红楼的特别节目,感觉他们这些拍摄红楼的人们,血肉相连,情感深厚。现在也明白了,为什么80年代能创造那样一个经典,而如今科技发达了,人也变美了,再重拍的红楼就那么让人看不顺眼。
一个姚笛,居然一下子从宝钗组到了黛玉组,最后竟被定下演王熙凤?这样的情况在王扶林的剧组是多么不可思议。虽然也有演员,如最终演史湘云的郭宵珍就是宝钗组的,但是角色跨度也没有那么老大啊。从书中的图片我又重温了那时的服装、化妆,无不与我们想象中的红楼人物神似,不管刘海是不是民国时间才有,但那样的处理确实就很漂亮,总比京剧里的额妆更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啊。再有,过去那版的演员经过了两期学习班,苦读原著,还有层层筛选才能最终获得角色。如今的选秀却早已变了味,演员们只顾着出名罢了,不是参加红楼梦中人,就是艺术院校的学生,怎么可能还有从公交车上找来了呆迎春(牟一饰)的事情呢?不拘一格降人才,过去是见到谁,就直接说“她是谁”,陈晓旭便是黛玉,黛玉便是陈晓旭,但到了现在,已经变成没有关系进不来的局面。姚美女如果没有过硬的后台,又怎么能随意改角色呢?
要演出园子里的那一派纯真,恐怕还得在那样一个大环境里才能如愿。现在再拍,如何努力都是徒然。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