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小说到底什么水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娱乐圈风平浪静了好久,
担心人民群众实在太无聊,
文化圈站出来carry了,
左手一版造型微妙的数学教材插画,
右手一套文字惹火的语文教材选编,
给孩儿们送上臻享大礼包。

插图的问题没啥可辩的,
哪个娃娃下身敏感部位翘耸耸的,
哪个娃娃上身敏感部位被人摸了,
哪家国旗画反了,哪家穿身上了,
长了眼睛就看得到,
跟他审美什么水平、学历怎么样、有没有接受西方开明教育都无关。
教授专家大V们抱团的再紧,
姿态再高傲,
也挡不住教育部和国安部已经开始调查了,
有罪的抓进去,有鬼的揪出来,
剩下一帮打杂,反正去哪里都是混着的,
咱就坐等结果吧。

和插图不一样,
文学这个东西比较难讲,
你说他色情,他说你不懂文学,
你说他不够格,他说自己得了奖。
反正没有评判标准,
逼得郑渊洁老师不得不另辟蹊径,
要求对方出示纳税证明

那么,
曹文轩的作品水平到底如何呢?
吃瓜群众立刻行动,找来一本《青铜葵花》,咱也来看看“中小学生必读”作品呗。

这本书讲了一个叫葵花的女孩,随爸爸下放劳动,认识了小男孩青铜。在父亲死后,她被青铜父母收养,清贫的一家五口历经苦难却互敬互爱,但最终又不得不和葵花分离的故事。
看起来蛮正常的。
但是,这本书从封面到简介都透着古怪。
第一个关键词,
纯美

说实话,除了偶像剧、言情小说以外,很难想象什么样的作品会用这个词做宣传的题眼??
小说表现了...纯美的亲情?纯美的父女情?纯美的友情?.......都...不对劲.......
内容提要说,这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所以...这写的是...少男少女之间纯美的...兄妹情??

就...不对劲......
就...想问问作者,您和同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妹妹曹文芳之间......是不是感情也...也...这么...纯美呀?!
就像这条豆瓣高赞短评说的......

书里古怪的不止兄妹情,看看葵花这个亲生父亲吧……


是不是......已经有点吓人了?!
就......忽然......有点理解,为什么新闻里说曹文轩的儿子会有这种表现......

第二个关键词,
苦难
这个主题对全世界的小说来讲,太普遍了,没有痛苦或冲突还怎么讲故事呢?
《青铜葵花》里的苦难主要有这几样:
孤独,亲人离世,穷,火灾,水灾,蝗灾,饥饿,被冤枉,离别......
都是很常见的话题。
比如,这段写火灾的:



作为对比,再看一下老舍先生在《我这一辈子》里这段:
“说句该挨嘴巴的话,火是真好看!
远处,漆黑的天上,忽然一白,紧跟着又黑了。忽然又一白,猛的冒起一个红团,有一块天象烧红的铁板,红得可怕。在红光里看见了多少股黑烟,和火舌们高低不齐的往上冒,一会儿烟遮住了火苗;一会儿火苗冲破了黑烟。
黑烟滚着,转着,千变万化的往上升,凝成一片,罩住下面的火光,象浓雾掩住了夕阳。待一会儿,火光明亮了一些,烟也改成灰白色儿,纯净,旺炽,火苗不多,而光亮结成一片,照明了半个天。
那近处的,烟与火中带着种种的响声,烟往高处起,火往四下里奔;烟象些丑恶的黑龙,火象些乱长乱钻的红铁笋。烟裹着火,火裹着烟,卷起多高,忽然离散,黑烟里落下无数的火花,或者三五个极大的火团。
火花火团落下,烟象痛快轻松了一些,翻滚着向上冒。火团下降,在半空中遇到下面的火柱,又狂喜的往上跳跃,炸出无数火花。火团远落,遇到可以燃烧的东西,整个的再点起一把新火,新烟掩住旧火,一时变为黑暗;新火冲出了黑烟,与旧火联成一气,处处是火舌,火柱,飞舞,吐动,摇摆,颠狂。忽然哗啦一声,一架房倒下去,火星,焦炭,尘土,白烟,一齐飞扬,火苗压在下面,一齐在底下往横里吐射,象千百条探头吐舌的火蛇。静寂,静寂,火蛇慢慢的,忍耐的,往上翻。绕到上边来,与高处的火接到一处,通明,纯亮,忽忽的响着,要把人的心全照亮了似的。
我看着,不,不但看着,我还闻着呢!在种种不同的味道里,我咂摸着:这是那个金匾黑字的绸缎庄,那是那个山西人开的油酒店。由这些味道,我认识了那些不同的火团,轻而高飞的一定是茶叶铺的,迟笨黑暗的一定是布店的。这些买卖都不是我的,可是我都认得,闻着它们火葬的气味,看着它们火团的起落,我说不上来心中怎样难过。
我看着,闻着,难过,我忘了自己的危险,我仿佛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只顾了看热闹,而忘了别的一切。我的牙打得很响,不是为自己害怕,而是对这奇惨的美丽动了心。
回家是没希望了。我不知道街上一共有多少兵,可是由各处的火光猜度起来,大概是热闹的街口都有他们。他们的目的是抢劫,可是顺着手儿已经烧了这么多铺户,焉知不就棍打腿的杀些人玩玩呢?......
想到这个,我打算回到“区”里去,“区”离我不算远,只须再过一条街就行了。可是,连这个也太晚了。当枪声初起的时候,连贫带富,家家关了门;街上除了那些横行的兵们,简直成了个死城。及至火一起来,铺户里的人们开始在火影里奔走,胆大一些的立在街旁,看着自己的或别人的店铺燃烧,没人敢去救火,可也舍不得走开,只那么一声不出的看着火苗乱窜。胆小一些的呢,争着往胡同里藏躲,三五成群的藏在巷内,不时向街上探探头,没人出声,大家都哆嗦着。
火越烧越旺了,枪声慢慢的稀少下来,胡同里的住户仿佛已猜到是怎么一回事,最先是有人开门向外望望,然后有人试着步往街上走。街上,只有火光人影,没有巡警,被兵们抢过的当铺与首饰店全大敞着门!……这样的街市教人们害怕,同时也教人们胆大起来;一条没有巡警的街正象是没有老师的学房,多么老实的孩子也要闹哄闹哄。
一家开门,家家开门,街上人多起来;铺户已有被抢过的了,跟着抢吧!平日,谁能想到那些良善守法的人民会去抢劫呢?哼!机会一到,人们立刻显露了原形。说声抢,壮实的小伙子们首先进了当铺,金店,钟表行。男人们回去一趟,第二趟出来已搀夹上女人和孩子们。被兵们抢过的铺子自然不必费事,进去随便拿就是了;可是紧跟着那些尚未被抢过的铺户的门也拦不住谁了。粮食店,茶叶铺,百货店,什么东西也是好的,门板一律砸开。
我一辈子只看见了这么一回大热闹:男女老幼喊着叫着,狂跑着,拥挤着,争吵着,砸门的砸门,喊叫的喊叫,嗑喳!门板倒下去,一窝蜂似的跑进去,乱挤乱抓,压倒在地的狂号,身体利落的往柜台上蹿,全红着眼,全拚着命,全奋勇前进,挤成一团,倒成一片,散走全街。背着,抱着,扛着,曳着,象一片战胜的蚂蚁,昂首疾走,去而复归,呼妻唤子,前呼后应。
苦人当然出来了,哼!那中等人家也不甘落后呀!
贵重的东西先搬完了,煤米柴炭是第二拨。有的整坛的搬着香油,有的独自扛着两口袋面,瓶子罐子碎了一街,米面洒满了便道,抢啊!抢啊!抢啊!谁都恨自己只长了一双手,谁都嫌自己的腿脚太慢!有的人会推着一坛子白糖,连人带坛在地上滚,象屎壳郎推着个大粪球。
强中自有强中手,人是到处会用脑子的!有人拿出切菜刀来了,立在巷口等着:“放下!”刀晃了晃。口袋或衣服,放下了;安然的,不费力的,拿回家去。“放下!”不灵验,刀下去了,把面口袋砍破,下了一阵小雷,二人滚在一团。过路的急走,稍带着说了句:“打什么,有的是东西!”两位明白过来,立起来向街头跑去。抢啊,抢啊!有的是东西!”
怎么样,有没有感受到不一样?
大师的文字,足够精炼和震撼,这种苦难的描述是有根基的,每一个字眼都饱含力量,像一根根棍子敲打着读者的心。
第三个关键词,
美
文学作品的美,一般指人物美,景色美,故事美,文字美?
宣发没有明说,这书到底哪里美,只是赫然写到“作品写大美——将美写到极致”,口气是真不小.......
其实吧...优秀的名家经典,哪一篇不美呢?这就“极致”了?
限于篇幅,不再做对比。
可以直接赏析一下文中写的比较好的段落:


曹文轩说他的作品是因水而生的,关于河流、芦苇的段落的确写的很优美。
但是吧,小说里关于景物的描写是独立存在的吗?它不应该和人物、氛围、故事走向,紧密结合吗?
就像我们提起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就能想到湘西的青山碧水和一张渡船;讲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能想起那些东北的小街道、大水坑和苦难的小团圆媳妇们。人物、背景、苦难......彼此交融,互为美感的一部分。
而《青》就不一样了,它的故事背景如果不在大麦地,而是搬去北方或者南方的哪个村子,好像...也没啥区别?
而且呢,除了类似的景物描写,《青》在其它方面的美感立刻弱了。人物单薄,对话无聊,情节也很普通。
比如这一段,描写邻村少年结伙欺负兄妹俩的:

这个水平...怎么说呢,恨不得是初中生写作文,而且全书这样莫名其妙的地方还不少。
所谓的优美,从全书整体来看并没有保持调性一致,氛围的烘托和故事情节有割裂感,更不能和人物产生共振。
如果单纯追求文字或者那种优美意境,为什么不直接写散文?像朱自清、杨绛、史铁生、余秋雨……经典太多了。
但是......
(好像忽然想到些什么...)这么做似乎又会产生一个问题:
1. 假设正儿八经的写小说,就需要塑造立体的人物、有深度的故事、以及可以提供氛围烘托的环境,甚至于真正的底层架构,比拼的是作者的思维和格局。但这些...显然不是曹文轩的强项。
2. 假设单纯写散文,虽然可以保留对景物描写的强项,但是这个赛道又过于拥挤了。无论怎么自夸,应该也没脸说出“极致的美感”这种鬼话的,毕竟,前人的丰碑太伟岸,而且目前市面上小清新的散文集简直汗牛充栋。
3. 相对的,儿童文学会不会是一个相对低难度的路径呢?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晚,经典名篇不多,得到大范围认可的,可能只有叶圣陶《稻草人》、冰心《寄小读者》、洪汛涛《神笔马良》、张松林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以及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等屈指可数的几部?
而当代的儿童文学市场,确是非常赚钱的,郑渊洁《童话大王》,沈石溪的动物系列,秦文君的男生女生系列,都在不同时期取得了商业和口碑的成功,更别提那些盆满钵满的各类西方童书了。
所以这里的情况是:
A. 有钱赚
B. 国内又没有多少竞争对手
C. 如果还颇有些圈层、校友、师徒关系的人际网络......
???
第四个关键词,
儿童文学
好的儿童文学,和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自带一种精气神和感染力;可以用最浅显有趣的文字,向小朋友们传递一种能量。
比如,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西游记》,里面包含了师徒同门的情谊、勇气、承诺和善恶观。
叶圣陶的《稻草人》,用一种童话的方式,让小朋友感受到人间真实的贫困和痛苦,饱含一种悲悯的情怀。
那么,
《青铜葵花》又向孩子们传递了什么呢?
大概是...苦难...是永恒的?!
看看书里的孩子们:
葵花——父母双亡,贫困到自卑,被同学欺负,被迫和领养家庭分离;
青铜——哑巴,贫困失学,自闭倾向,被迫和葵花分离
嘎鱼——乐于欺侮葵花(反社会倾向?),退学,被父亲绑在树上打
翠环——爱使唤人,成绩差,嫉妒葵花
秋妮——得意洋洋,成绩差,嫉妒葵花
青狗——穷,爸爸家暴
竟然......没有一个是快乐的!!
这不可怕吗?!
祖国的花朵在你眼里都是这样的?!
一个接一个的苦难,一个又一个扭曲的人物,作者到底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美丽的大自然中生活着一群痛苦的娃?
整本书反反复复的写,到底是在歌颂苦难,还是为了苦难而苦难(俗称虐)呢,真有必要吗??
我一个成年人,看这书都压抑的慌。
这都2202年了,咱能不能别给祖国的未来,宣传这些《童年娘道》呢?我们喜欢谷爱凌,崇拜王亚平和刘洋,难道是因为他们纯美吗?难道是因为他们被嘎鱼捉弄、被女同学嫉妒吗?
还有书里所谓的自强不息也很可疑,每次穷尽一切办法都过不下去时,奶奶总会默默卖掉一个首饰,助全家渡过难关......全村子最穷的奶奶,她有首饰就不能早点儿卖吗?
。
。
。
综上,
我对《青铜葵花》甚至曹文轩的其他作品,是否真的有资格列入“中小学生必读”书目是存疑的。
古今中外那么多的作品万里挑一,孩子们花时间精力+真金白银去读,而且读了这一本,就必然少了那一本,这珍贵的机会难道不应该留给真正一流的作品吗?
就算是儿童文学领域,国内也并不缺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比如叶广芩的耗子丫丫三部曲《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二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优秀的作品,哪个年龄读起来都会喜欢的(洗洗眼)。
其实吧......
曹大主编完全不用局限于儿童文学的小小天地(求放过),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大方方的,咱也像汪曾祺《受戒》那样写写童男童女之间的懵懂情愫,或者...学张爱玲《金锁记》就讲一段被苦难扭曲的变态人生。
就算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赚不着钱,咱还可以转换阵地呀!莫非还有谁不知道,今天最名利双收的赛道是网络文学?!
完美女主+纯美+虐=偶像爱情剧!
咱这文笔血虐网文写手足够了,《青铜葵花》的故事简直是为虐恋量体定制的!......卖版权,影视化,分红,图书大卖,开发大麦地种田游戏......
再把背景设定情节改改,来一出古偶奇幻大作,想怎么虐就怎么虐,三生三世,越苦难观众越喜欢!!身价暴涨,奖项拿到手软......
再搞个英文版,起点海外平台同步放送,蜚声海外不是梦!......
哎,不就是一年几千万吗?咱站着也能把钱挣了啊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