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外的风流:狂侠·魔女·天骄

盛夏的午后,两张藤椅,一壶很好的铁观音,还是那古老的话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最向往在哪个时空里诗意地栖居?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总是大唐?然而,是李太白“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洛阳,还是小杜“春风十里”的扬州?我说比起你皱着眉头的样子,都是“卷上珠帘总不如”啦。你嫣然一笑间就把时光回溯到张仪苏秦纵横天下的咸阳;我陶醉在你流转的眼波里,却说起孔明作《梁父吟》的卧龙岗。但还未容将清茶抿上一口,你又已牵我的手,徜徉在“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子湖畔,和着那声声轻歌慢板去浅斟低唱了。最后,到底是窗外灼人的阳光,让魏晋之交的那片竹林占了上风。遥想当时,眼前该是满满的一瓯绿影,顺着兰亭的曲水缓缓而下;风过林中,竹声沙沙,应有一叶新翠飘落在诗卷上,衬着笺上一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吧。
手中依然是一杯金黄,不禁怅然若失。区区魏晋,为何偏偏先有竹林,后又有桃源?说破了不过是时局纷乱,兵祸不断,浊世中三两清流的一场闷骚而已。红绿交映,一个确曾现于世间,一个纯是笔下幻化,但在与现实的碰撞中,都如跌落于地的琉璃盏,轰然而碎。“七贤”中,或被诛,或佯疯,或与当权者虚与委蛇,或干脆趋炎附势,热衷起仕途来。随着东市上一曲广陵绝响,一切都已分崩离析。再回头看,竹林里坐着的不过是七个各怀心事的人罢了。
你微翘的小嘴宣告着你的不以为然,微带倦意的眼神里却忽然泛起异光:竹林之外未必没有风流,君不见那潘岳、卫玠、何平叔?作为“美男”代名词的潘安(潘岳字安仁)自不待言,若与夏侯湛同行更是绝代双骄,“时人谓之连璧”。何晏(字平叔)“美姿仪,面至白”,偏又爱穿红衣,简直就是画中人。魏明帝怀疑他傅了粉,故意大夏天给他吃热汤饼,他边吃边擦汗,面色却越来越光洁了。(护肤品代言人的首选啊~)却又都美不过“璧人”卫玠,他逃难到建康城时,“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那是何等的盛况!但不久后他竟就病死了,“时人谓看杀卫玠”。“我若生在当时,怎么也要扎在人堆里把他往死里瞧,而且向他投出致命一眼的肯定是我。”你皱了一下鼻子,得意地浅浅笑。
“羸不胜衣”的卫洗马(官太子洗马)?“顾影自怜”的何尚书?固可称天之骄子,但容貌举止耽于阴柔,有妇人相。我所爱一人,乃金马玉堂中之奇男子,矫然不群、傲视当世之狂侠,正是大将军王敦。当年王大将军初入以绮靡清谈为尚的魏晋上流社会,常被人当作是乡巴佬来作弄。他去如厕,看见漆箱里盛着干枣,一口气全吃了,结果那是人家用来塞鼻子的;去洗澡,看见琉璃碗里盛着澡豆,便就着洗澡水吃起来,还以为是“干饭”。连侍候他的婢女都笑他,他却依然我行我素,顾盼自雄。石崇家的茅房富丽堂皇,“客多羞不能如厕”,只有他“神色傲然”。石崇让美人劝酒,客人不尽杯,就杀一个美人,一起去的王丞相每次都被灌得大醉,他却“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怪他,他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奸雄本色)年轻时,有次陪老丈人晋武帝跟一群名流谈论高雅艺术,每个人皆有所长,唯有他一窍不通却面无愧色。只说会敲鼓,但见他“振袖而起,扬槌奋击”,旁若无人,鼓声急促迅捷、雄壮豪迈,举座皆惊!
说得意气风发,竟不知你何时已歪在一旁,轻轻地打起鼾来,乌黑的长发掩着你的小脸,像云上的月半弯。我轻声说,其实还有一个奇女子是我心头爱,和你一样聪明美丽、兰心蕙质。你忙坐起身子,连问是谁、是谁?我偷偷一笑,就是那有“咏絮才”的谢道蕴呗。千古之下,可称才女的其实唯有两人:一个是她,后来才有李清照。她既是名臣谢安最疼爱的小侄女,又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王谢两家的风流算是被她一人占全了。一次,小叔子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二王”)与人谈玄论道,词理将屈,她闻知忙叫一小婢上前附耳道:“欲为小郎解围。”于是“施青绫步鄣自蔽”,侃侃而谈,“客不能屈”。(你笑靥如花:像我、像我!)但也有一点不好,就是不大看得起自己的老公,每次回娘家都要把他狠狠贬上一通,说什么“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盖以谢家兄弟为天,凝之为壤也)因此虽是才女、美女,到底还是个魔女。说着,故意摇摇头。
你乌溜溜的黑眼珠滴溜溜一转:亲爱的,给你换一壶新买的竹叶青,好吗?
附人物小传:
1.王敦
敦字处仲,祥弟览之孙,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舍人。惠帝时,历给事黄门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怀帝时徵为中书监,拜扬州刺史。元帝召为安东军谘祭酒,复拜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进左将军,又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建武初迁征南大将军,加荆州牧。永昌初,与刘隗不睦,举兵入石头,拜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自加督宁益二州。明帝时移镇姑孰,自为扬州牧。病卒,戮尸悬首南桁。有集十卷。
2.谢道蕴(又作谢道韫)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世说新语)称:“王夫人(谢道蕴)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张彤云)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
3.卫玠
字叔宝,恒少子,拜太子洗马。后移家建邺(今南京),中兴名士,玠为第一。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国之忠臣,求向建邺。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手中依然是一杯金黄,不禁怅然若失。区区魏晋,为何偏偏先有竹林,后又有桃源?说破了不过是时局纷乱,兵祸不断,浊世中三两清流的一场闷骚而已。红绿交映,一个确曾现于世间,一个纯是笔下幻化,但在与现实的碰撞中,都如跌落于地的琉璃盏,轰然而碎。“七贤”中,或被诛,或佯疯,或与当权者虚与委蛇,或干脆趋炎附势,热衷起仕途来。随着东市上一曲广陵绝响,一切都已分崩离析。再回头看,竹林里坐着的不过是七个各怀心事的人罢了。
你微翘的小嘴宣告着你的不以为然,微带倦意的眼神里却忽然泛起异光:竹林之外未必没有风流,君不见那潘岳、卫玠、何平叔?作为“美男”代名词的潘安(潘岳字安仁)自不待言,若与夏侯湛同行更是绝代双骄,“时人谓之连璧”。何晏(字平叔)“美姿仪,面至白”,偏又爱穿红衣,简直就是画中人。魏明帝怀疑他傅了粉,故意大夏天给他吃热汤饼,他边吃边擦汗,面色却越来越光洁了。(护肤品代言人的首选啊~)却又都美不过“璧人”卫玠,他逃难到建康城时,“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那是何等的盛况!但不久后他竟就病死了,“时人谓看杀卫玠”。“我若生在当时,怎么也要扎在人堆里把他往死里瞧,而且向他投出致命一眼的肯定是我。”你皱了一下鼻子,得意地浅浅笑。
“羸不胜衣”的卫洗马(官太子洗马)?“顾影自怜”的何尚书?固可称天之骄子,但容貌举止耽于阴柔,有妇人相。我所爱一人,乃金马玉堂中之奇男子,矫然不群、傲视当世之狂侠,正是大将军王敦。当年王大将军初入以绮靡清谈为尚的魏晋上流社会,常被人当作是乡巴佬来作弄。他去如厕,看见漆箱里盛着干枣,一口气全吃了,结果那是人家用来塞鼻子的;去洗澡,看见琉璃碗里盛着澡豆,便就着洗澡水吃起来,还以为是“干饭”。连侍候他的婢女都笑他,他却依然我行我素,顾盼自雄。石崇家的茅房富丽堂皇,“客多羞不能如厕”,只有他“神色傲然”。石崇让美人劝酒,客人不尽杯,就杀一个美人,一起去的王丞相每次都被灌得大醉,他却“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怪他,他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奸雄本色)年轻时,有次陪老丈人晋武帝跟一群名流谈论高雅艺术,每个人皆有所长,唯有他一窍不通却面无愧色。只说会敲鼓,但见他“振袖而起,扬槌奋击”,旁若无人,鼓声急促迅捷、雄壮豪迈,举座皆惊!
说得意气风发,竟不知你何时已歪在一旁,轻轻地打起鼾来,乌黑的长发掩着你的小脸,像云上的月半弯。我轻声说,其实还有一个奇女子是我心头爱,和你一样聪明美丽、兰心蕙质。你忙坐起身子,连问是谁、是谁?我偷偷一笑,就是那有“咏絮才”的谢道蕴呗。千古之下,可称才女的其实唯有两人:一个是她,后来才有李清照。她既是名臣谢安最疼爱的小侄女,又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王谢两家的风流算是被她一人占全了。一次,小叔子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二王”)与人谈玄论道,词理将屈,她闻知忙叫一小婢上前附耳道:“欲为小郎解围。”于是“施青绫步鄣自蔽”,侃侃而谈,“客不能屈”。(你笑靥如花:像我、像我!)但也有一点不好,就是不大看得起自己的老公,每次回娘家都要把他狠狠贬上一通,说什么“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盖以谢家兄弟为天,凝之为壤也)因此虽是才女、美女,到底还是个魔女。说着,故意摇摇头。
你乌溜溜的黑眼珠滴溜溜一转:亲爱的,给你换一壶新买的竹叶青,好吗?
附人物小传:
1.王敦
敦字处仲,祥弟览之孙,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舍人。惠帝时,历给事黄门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怀帝时徵为中书监,拜扬州刺史。元帝召为安东军谘祭酒,复拜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进左将军,又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建武初迁征南大将军,加荆州牧。永昌初,与刘隗不睦,举兵入石头,拜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自加督宁益二州。明帝时移镇姑孰,自为扬州牧。病卒,戮尸悬首南桁。有集十卷。
2.谢道蕴(又作谢道韫)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世说新语)称:“王夫人(谢道蕴)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张彤云)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
3.卫玠
字叔宝,恒少子,拜太子洗马。后移家建邺(今南京),中兴名士,玠为第一。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国之忠臣,求向建邺。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