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的非虛構歷史讀物

如果不是買下了此書,我肯定不會從頭讀到尾。畢竟在我心裡,只有提出新觀點、論證嚴密的嚴肅學術著作才配如此。這本書在我看來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並不是因為它不夠嚴肅,事實上作者選擇的話題很嚴肅;而是說,這本書只是通俗歷史讀物。作者自己也承認,本書的目的之一是將歷史“生動地呈獻給普羅大眾”。
不過,我並不是說通俗歷史讀物就不好。其實,如果歷史學者帶著良心與使命,用嚴謹的材料去撰寫最貼近真實的歷史,並用生動且飽含深情的語言呈現給最普遍的讀者群體,這怎麼不是一件大好事呢!從通俗讀物的角度看,這本書無疑達到了足夠的水平,我想這也是作者和譯者希望得到的效果。
正如本書序言所述,本書採用了不同於以往的新視角。慣常的二戰史作品面對戰後歷史時,往往著眼於戰後的“重建與復興”,而這只是戰後歷史的一個面向。戰爭過後,到處是混亂與無序,歐洲大陸充斥著野蠻與暴力,這另一個面向卻少有史家認真敘述。在戰後初期,在那段秩序尚未重建的階段,也許這種“邪惡的面向”才是歐洲大陸的主流,而這個階段形塑了戰後的歷史走向,甚至深深影響日後國際間的決策與博弈,影響人們的精神與心靈。如果忽視這一面向,或將之輕描淡寫,或完全不提,則不僅不利於我們充分理解戰後的歷史走向,更無法理解人類這個群體。因此本書決定一反常道,選擇關注戰後仍然存在的動蕩不安,從混亂中抽出主線,進行系統敘述。那麼,這條主線是什麼呢?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對應著四個主題:戰爭遺產、復仇行爲、種族混戰與內部政變。除了第一部分,此後的三個部分都與復仇行爲有關。第一部分展現了戰爭造成的創傷,幫助我們理解之後一系列行爲的動機,是全書的背景式章節。第二部分敘述了德國受害者對德裔的報復,通過這一部分的敘述,讀者會發現,東歐和西歐的差別初顯端倪。西歐的復仇行動因受到西方盟國的監督而保持著克制,東歐的復仇則在蘇聯的放任下漸漸超乎想象。第三部分詳述歐洲各種族遭到的迫害,最典型的是無國可歸的猶太人、遭到厭棄的德裔。東歐方面的種族鬥爭有三種路徑,一是烏克蘭與波蘭相互仇恨以至於驅逐對方族群;二是民族混雜的南斯拉夫屠殺異己種族,進行種族清洗;三是種族同化,強迫某些種族放棄自己的文化融入主流。作者進一步分析分析東、西歐產生差別的原因,指出少數民族問題向來在東歐更嚴重;更重要的是,西方盟國政府本身就來自多個國家,因此以實際行動施行世界主義,爲西歐做出典範。第四部分將目光轉向政府內部的爭鬥,敘述了在希臘、羅馬尼亞等國發生的意識形態鬥爭。東、西歐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意識形態道路:英美支持下的西歐政府與斯大林主義的東歐政府,採用了同樣的血腥手段與卑鄙方式排除異己。歐洲已然淪爲美蘇大國的冷戰棋局。在這種意義上,東、西歐又有著強烈的共通性。因此,本書的主題與線索就是復仇。
經由以上的敘述,作者的結論是“漫長的二戰”。亦即,二戰並非在1945年德國投降後結束。由於二戰火上澆油的種族矛盾、階級矛盾與意識形態矛盾仍在持續,因此戰後初期也只是二戰歷史進程的持續。各種矛盾點燃了二戰;二戰之後,各方勢力繼續利用二戰造成的仇恨,以暴力解決上述矛盾,於是世界永遠陷入衝突—復仇—再復仇的惡性循環中。正如作者所說,在戰爭中,對立雙方都面臨著同樣的道德困境;責任必須由各方共同承擔。因此本書的道德追求在於,倡導人類承認真相、消解宿怨,同時力圖避免新的戰爭。
我並不打算立足於書的內容,評判人類的道德困境,或是哀歎戰爭之殘暴,剖析人類的秉性——這些事情向來會有眾多人關注論說。我要評價的是該書的優點與缺陷,並借用劉知幾老先生的史才、史學、史識三個標準評價作者是否合格。
我已經說過,本書並非學術著作,沒有新觀點與嚴密的論證。全書大部分的篇章在敘述史實,而非闡述與論證觀點,許多原因分析也並不能讓人滿意。例如,在第三部分,作者解釋為何西歐寬容,東歐不寬容時,只是簡單地說,少數民族問題向來在東歐更嚴重。我相信讀者希望讀到更細緻的分析。然而,以史才的觀點來看,作者的寫作方法與語言技巧是合格的。作者能夠從大量紛亂的歐洲戰後歷史細節出抽出一條線索,並分門別類呈現給讀者,敘述流暢通順,足見其才能。以史學的標準來看,作者搜羅了大量西歐忽視的東歐材料用以豐富其論述,這些材料來自波蘭、烏克蘭、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匈牙利、意大利、法國與德國。除了檔案、文獻、學術著作和已出版的回憶錄,作者還面對歷史見證人,親自進行了許多訪談,得到了寶貴的口述資料。因此,本書的史料來源是充足的。那麼,從史識的角度看,作者是否秉筆直書,採取不偏不倚的立場呢? 我認爲本書正文基本做到了。作者一直強調,自己要盡可能探究出真相,在道德判斷上也基本公正。在作者筆下,資本主義政治模式雖然比蘇聯斯大林主義更包容更民主,但某些情況下,“民主”國家的所作所爲甚至更糟糕。這些論斷也基本上反映了真實情況。不過,引起我本人強烈反感的是作者爲本書中文版寫的序言。序言中的意思是,中國對日本的仇恨雖然無可厚非,但顯然無益於外交。這些情況自然沒錯,但一味苛求我們克制怨恨是不應當的,解決宿仇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而日本並沒有向遭受戕害的東亞人民獻出誠意。作者在繁體版、日文版會怎麼表態呢?我沒有查證。
最後,我仍有一些感想。作爲通俗讀物的本書是合格甚至是優秀的,而國內許多出版社也已經引進了不少同類型的通俗讀物。令我感慨的是,爲何我國國內沒有如此大量的優秀歷史通俗讀物與非虛構寫作呢?專門的學術研究很難進入普通人的視線,而市面上的讀物太過淺顯,也不夠嚴謹。我們不可能永遠閱讀國外的非虛構作品,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優秀創作者與好作品。李開元的作品儘管一般,但仍是可喜的嘗試。羅新的作品質量更好。我熱切盼望著越來越多的專業歷史學人能夠從事非虛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