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幻文学导论》

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贡献之大毫无疑问,且不说他首创了narratology,正式将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面世,他的《文学叙事作品范畴》一文,对叙事分层的开创性论述,影响了热奈特、巴尔特一干人等。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托多罗夫运用形式主义来分析文学叙事/诗学的一个微型模型,从中你可以窥见形式主义者是如何用语言模式和结构来庖丁解牛般论述一个叙事类型/体裁。最大的感觉就是逻辑特别清楚,而且就理论而推演,丝毫没有我们预想的纯理论研究特别抽象难懂之感。我想这种易读性源于最简单、直接的逻辑思路:演绎。相反,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就某一特定文本来谈的文章反而更难懂,比如修辞叙事学的几位,尤其是费伦的文章,你必须得把小说看了,否则不知所云,尽管费伦的论述逻辑也相当清楚。
逻辑清楚外,托多罗夫也清醒意识到逻辑太清楚潜藏的论述不足这一危险——诗学问题恰恰是说不清楚的,基于语言结构模式去分析文学性,可能忽略了文学性中文学本身特有的、非语言的东西——结构主义者对自身的不足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后来一些解构主义者的批评总是误读了这些大家。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解释不到的、模糊的文本现象,并不足以成为反对进行分类、划分标准、构建体系和类型的原因,恰如托多罗夫说的:既然存在逾越,标准必然清晰。也正如他另外说的:某一文本不符合你的分类,并不能说明分类就是错的,某个既定的文本只能证明某个类型,不能说类型存在于文本之中。换言之,文本类型是一种理论的推演,这种推演性指明文本类型论述是阶段性的,阶段性必然带来局限性。所以我们说,文本类型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这个阶段,到下个阶段,不断发展的动态性。
这本书有几个延伸思考、阅读或许值得关注:
第一,以理查森(B. Richardson)和阿贝尔(J. Alber)等为代表的非自然叙事。托多罗夫的奇幻叙事类型,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非自然叙事,而非自然叙事研究发展的立足点之一,就是反对结构主义(当然,另外一个立足点是反亚里士多德以降的模仿观),也许是我才疏学浅,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结构主义方法论下的奇幻叙事研究反而比后结构主义叙事下的非自然叙事更加清楚,他们所指责的结构主义的局限,其实并不是局限,或者结构主义者已经意识到,并承认这些局限不代表不能建构体系。
第二,当下热门的科幻研究。科幻体裁被托多罗夫归类到神异类型下,大致与道具型神异并列。神异这一体裁,按照托多罗夫的解释,是读者最后必须考虑新的自然法则来解释故事内的超自然事件或现象,对应的,如果能以现有的法则去解释,则是对立的是怪诞体裁类型。其实我是有困惑的,比如《三体》里的超自然现象,应该都是在现有科技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解释,或者至少推论的,那不应该是“怪诞”吗?当然,可能是我理解不足。
最后,回到本书的阅读体验,总体上,我觉得翻译得还是较好,至少没有一些译著中存在的语句不通、前后翻译不一致的毛病,但是,或许是这本书原著是法语,译者或有参考英文译本来翻译(?),导致有些翻译可能和原著意思有出入,比如很多人说的“奇幻”是否翻译得当。正因为此,有些重要的术语,如果能在后面标出原词,或者在译著最后给出术语表,那就锦上添花了——毕竟,叙事学、诗学里面的术语太绕、太绞、差别太细致又太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