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册,读后感

从今年元旦开始看,一直断断续续、拿起放下读到7月初,历经半年多才读完。觉得应该写一下读后感,或者之少来个随笔,才不枉我花了这久的时间和精力。
书中从曾国藩墨绖出山开始,然后组建湘军,选拔、培养了像鲍超、彭玉麟、塔齐布、罗泽南等大批人才,奉旨消灭太平军,经过与太平军一次次鏖战,最终攻占了太平军老巢——江宁(今南京),消灭了太平军的主力,标志着天平天国宣告结束,其残余势力也在两年后被彻底的铲除。此时湘军到达了鼎盛时期,无论人数(10万)还是战斗力都可以与大清的蒙古铁骑相抗衡,此时身边将领包括其弟曾国荃都劝曾继续举兵北上,推到腐朽的清统治(当时,同治帝7、8岁,慈禧和慈安开始垂帘听政),曾表面上严厉批评这些“狂言”,但经过其冷静、审慎思考一番后,主动要求裁撤九成湘军(最终留下三成),打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戒备和顾虑。在洋人教案受辱后,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派出我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远赴美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技术。曾很赞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先进武器设备人才来维护清统治。
我认为曾维护的是中国传统,而不仅仅是清王朝。他清晰的认识到清王朝已经在走向灭亡了,太平天国的失败不是湘军的强大而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内部矛盾导致其灭忙。但曾之所以不举兵造反,也有内外部原因,篇幅有限,不展开说了,具体从书中找到吧。
曾国藩算得上晚清时期的一个“完人”。他对自己的评价很苛刻。1.做文章,他认为自己文章不能和唐宋八大家相提并论,但他的诗文在当时屈指可数;2.论书法,他认为自己的字体跟颜卿柳骨相差甚远,但他书法在当时可以另成一派;3.为官,清廉正直,官居一品,洋人教案事件因不能为民请命,使他老泪纵横,抹杀了自己所有功绩;4.为父,他深谙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弊端,不让孩子为了考取功名而读书,让孩子在读书做文章、学英文、算数方面下功夫。为官清廉,也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财富,他认为子孙有才,即使没有财富也可自己创造财富。子孙无才、奢靡,即使留下后禄也会败光;5.为子,父、母病故时,两次未能守线,是为不孝,但墨绖出山也是奉命而为。
他唯一认可的是自己的识人能力。凭借识人术,为湘军选拔了一批优秀将领,如:鲍超、塔齐布、罗泽南;水师将领彭玉麟,更使野路子水师收编为皇家正规军;江南制造局的主力以及主张派遣留学生的容闳;幕僚赵文烈;以及后人皆知的李鸿章,是他爱徒。左宗棠是他的同事,胡翼林是知己…识才、爱才、惜才、用才这应该是曾国藩成功的秘诀之一。
最后,引用作者的话,作为结束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