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蜻蛉,轻渺无依

一个女人如何度过了她的一生。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元和四年三月,也就是公元809年,而这本《蜻蛉日记》约成书于974年,独守空房、倚门长叹、凄凄惨惨戚戚似乎是很长一个时代中东方女性的画像。

“滩阔难寻鸟之迹,君之情多身难觅,只有空悲戚。”
这本书的作者是藤原道纲母,最为悲哀的是,即使据文献记载藤原道纲母有“本朝三大美人”之称,才貌双全也并非出身贫寒,但她依然没能留下实名,只有根据她儿子藤原道纲的名字而被人记录下来的一个代称。
而这本日记分为三卷,书中包含藤原道纲母的和歌、信件、日记等等内容,记录了她的生活经历与心境变迁。
从少女时期的懵懂无措,到待嫁时的忐忑不安,到初为人妇时的为爱而忧,到丈夫另有欢好时的悲愤嫉妒,到自己生命时的悲观绝望,直到最后的看淡一切,平和面对。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日本实行的是一夫多妻走婚制的婚姻制度,贵族男女结婚后,双方依然住在各自家中,只有晚上丈夫才会来到妻子身边,即使有了孩子,大多也会继续分居。
但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女子,所以对大多数女子来说,夜夜苦等不见人才是常态,从最初的期盼守望夜不能寐到最后的再没什么所谓——“又是一年。这里位于京城天骄,夜深后,才听到驱鬼祈福的人们转到这里来敲门。”
这是这本书的结尾。
但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一个女子内心百转千回的寂寥哀怨,同样也能看到日本平安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生活习俗,甚至到穿衣搭配等等,并且《蜻蛉日记》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写一写我读这本书的个人感受吧,首先是这本书的翻译非常流畅,尤其是那些和歌的翻译,虽大多凄哀怨怼之词,但读起来还是美的,例如——
“淡竹悲惨经余摧,奈何任风吹,身处浮世累。”
其次本书采用的是简体竖排的文字排版方式,并且在书中还有插图相配,所用的纸张我也很喜欢,淳朴而古老的感觉迎面而来。
蜻蛉,无论在中文还是在日文中的解释,他们都是一种体态柔弱的昆虫,朝生暮死、轻渺无力,正如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的女性一样,看似有所依,实则无所依,身若浮萍罢了。
突然想到了千金买赋的陈阿娇,纵使是身为皇后也难逃这样的命运。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