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消暑
網路上讀到林道群先生的一篇舊文。講《牛津通識讀本》裡有一本《中國文學》。作者桑禀華以五萬言篇幅暢寫我華文學概略。本以英文寫就。後來倩人漢譯交由牛津出版。可嘆如今買正體字版的書籍不易。誰知柳暗花明。原來譯林出版社也推出了大陸版。雖然也知道肯定有所增刪。無奈之下還是下單買來看看。
一百來頁的書。分五章講述。標題很有意思。《基礎:倫理。寓言和魚》《詩和詩學:山水。典故和酒》《文言敘事:史書。筆記和志怪小說》《白話戲劇和小說:園林。草寇和夢》《現代文學:創傷。運動和車站》。
拈出的這幾個關鍵詞在別處倒是沒有見過。只是想起許公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中的一章《雜談著作》。其中回憶魯迅先生的著作理想:“魯迅想要做《中國文學史》。分章是(一)從文字到文章。(二)詩無邪(《詩經》)。(三)諸子。(四)從《離騷》到《反離騷》。(五)藥。酒。女。佛(六朝)。(六)廊廟和山林。”此外尚有講魏晉風度與藥及酒之關係的那篇名文也有這麼有創意的寫法。
順手翻到第二章是《詩和詩學:山水。典故和酒》。作者借吳鎮的一幅畫來描述她理解的山水詩學:“在《蘆灘釣艇圖》中。吳鎮的詩所佔據的空間超過了作為主角的漁夫。雖然比起水邊的蘆葦岸來它還誤小些。書。畫和詩的含義融為一體。這幅手繪捲軸濃縮了自然界和它內在的模式。堪稱微型宇宙。
‘紅葉村西夕照餘。黃蘆灘畔月痕初。輕撥棹。且歸歟。掛起漁竿不釣魚。’
他凝神注視光影的變幻。似乎在勞作之外看到了什麼。觀畫者或許會在他的休憩中體會到許多種情緒。從沈靜到坦然。再到不安。甚至到陰鬱。然後或許又循環一遍。因為漁夫可以象徵失意的文人。這在堵死了出仕之路的元朝尤其能觸痛他們的心。這種情感的起伏與水面的波浪和風中的蘆葦一樣。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畫常被稱為‘無聲詩’。它能傳遞難以言表的情緒。書法被看作性格的窗口。而詩則負有更複雜的使命。不僅要喚醒自然的種種神秘。還要讓它們激發情感的共鳴和歷史的聯想。”
這樣的讀畫感覺甚妙。遂又想起李霖燦先生的《國寶赴美展覽日記》:民五十年八月廿一日。告別華盛頓。李先生護送國寶到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高規格對待。難得展開的手卷和縱覽全豹的《富春山居圖》令即便是李先生也欣喜不已。
他論畫論學的文章我讀了不少。越讀越覺得他是學人中極富直觀感悟而又能用詩一般的語言把這感悟述諸文字的層面。這本日記亦淋灕盡致的體現了這一點。讀李先生的文字也像全景盡覽地讀畫一樣只好盡力鈔錄下來方盡其妙。
“手卷原是中國畫中的一項特殊的型式。亦是很突出的特色。以山水畫為例。不合於淺近的視野透視之法。但合乎人類縱覽江山無盡之情。夏圭的《溪山清遠卷》在華府只展出一部分。到這裡一字擺開。迤迤驪驪。浩浩蕩蕩。淼淼茫茫。虛虛實實。畫的結構章法。山的陰陽向背。水的波瀾迴互。筆墨的氤氳變化。意境的蒼茫峻拔。一一照人眼明。真像夏禹玉大師正在向我們耳提面命。創作時的慘澹經營。放筆時的躊躇満志。都在這全幅縱覽中一併得之。”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亦復如是。從前展卷拜讀。只見到一點筆墨的疏逸情趣。⋯⋯構圖似信筆所之隨意成文者。如今縱覽全豹。看似容易卻艱辛。卻正是更進一步的慘澹經營。所謂的經營得不露一點斧鑿之痕者也。中央一峰。迎面聳起。傾斜面迤驪消失於江天渺茫之處。這是畫中主題。前之平沙疏落。後之坡陀荒率。都是兩翼應照。間以鳧鳥釣絲。浮渚野亭。都是點滴趣味若烹小鮮。⋯⋯這是聰明之後的糊塗。人為之後的天籟。所以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不然。疏落如此。匝月可畢。若不是紐約都會博物館這樣盡善盡美的全卷打開任人遠近瀏覽。我們是不能如此深刻地認識黃公望的。真可感激。”
此外又想到宗白華先生討論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尤其看重自然山水對藝術家的靈性啓發:
“藝術意境的創構。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的象徵。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態萬千。不是一個固定的物象輪廓能夠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雲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惲南田題畫說:‘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紛。皆清淚也。’山水成了詩人畫家抒寫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國畫和詩。都愛以山水境界做表現和詠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臘以來拿人體做主要對象的藝術途徑迥然不同。董其昌說得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藝術家稟賦的詩心。映射著天地的詩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詩心的影現。畫家詩人的心靈活躍。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它的卷舒取捨。好似太虛片雲。寒塘雁跡。空靈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