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轨迹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

收到这一期短信提醒时很有点诧异,《00后》?不符合详谈的调性啊,我想要的是商业洞察。快速翻完,还是简单理一下感想。
对于这一届年轻人来说,2022或许可算标志性的一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00后大规模走入职场,中国速度、民族主义、全球疫情、俄乌冲突,都加剧了大环境的复杂,但每个时代、甚至每个时期都自有其特征,放到历史长河里,或许真是沧海一粟
也许在李翔看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时点,但悲观一点猜想,或许暂时未能找到更好的与原来调性一致的访谈对象?毕竟这一本,更像市场上随处可见的调查报告
正如他所说,记者与经济学家不同,不是通过大数据论证宏观,而是通过访谈挖掘并让你看到更具体的个体。而矛盾的是,选择的4位访谈对象,也并不典型,无法代表这一代人,可能也如北大同学所讲,其实并没有什么典型的00后
代际的差异或许被夸大了,它可能仅仅只是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仅就书中几位访谈对象而言,明显感觉教育背景更好的年轻人,对自身及环境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思考更有深度与条理,文凭本身或许并不代表什么,但好的大学无疑能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开阔见识,同时构建更强大的人脉资源,而这些可能是你今后的立身之本
有意思的是,几位年轻人在所谓流行文化的偏好上都显得“老派”,如周杰伦的歌(我杰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TVB的剧,而对当下的热门影视兴致寡淡,那么到底是哪个群体造就了流量明星呢?对于宏观环境、世界局势,或许是男生寝室睡前的谈资,但也仅此而已,无论哪个时代的学生更为操心和关注的,依然是学习、实习、就业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大厂和世界五百强仍然是大部分学生的理想选择,网红、up主等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在就业选择中依然小众,说明年轻人依然理智与冷静
关于“内卷”,学生们的看法也不乏积极性,本质上是你想要更好,或许是学生时期更有无畏的勇气,以及尚未遭到社会的毒打,但积极向上本就是年轻人该有的底色
Ps:没有在学生时代遭遇疫情真是最大的庆幸,我们曾经拥有过最美好的大学时光,那是青春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