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蔡翔的论述夹杂了很多自己的思考,与李杨的有较大差异。但是为何大家都关注这一时代的叙事,都是想说明50-70年代是被 80年代所压抑的,而他们试图通过重新解读为这段文学史“翻案”。
被压抑的,王德威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是不是也能说“没有十七年,哪来新时期”。李杨的那本观点很独特,思考也蛮深入的,运用了很多西方的理论来佐证。相较而言蔡翔的会更杂乱一些,但某些官方很独特。
也如他所言,关注点在“未来”这两个字上。这与李杨说的“现代性”一样吗?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