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己无关,与己有关
剖开这副皮囊,直面灵魂深处,取出这疯石。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是香港青年文学奖得主周婉京,写的是人。
这本来没什么稀奇的,大多小说的主角必然是人,只不过是分为虚构与非虚构类的写作罢了。
可巧妙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年轻人,她写的也不仅仅是底层人。
近一年来我文学类的书籍看得比较多,看到过的故事背景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六七十年代的、有八九十年代的、也有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的,里面的人物有的是地下党、有的是一生搓磨的知识分子、有的是国企改革的下岗工人、有多是乡村的留守儿童和家长里短,也有在城市底层受尽苦难负重前行的普通人。
那些故事大抵沉闷、压抑,因为真实,因为痛苦,也因为无能为力。
但作者的这本小说集不太一样,她写的是另外一种社会,另一种群体,这个群体同样由一个个的个体构成,而每一个个体,也应当有属于他们的生命与故事。
例如《出埃及记》中的那对小情侣,男人,因为一件小事而得罪了领导的侄子于是丢掉了工作。后来他们去做了窃贼,却在一次抢劫的路上,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单身母亲,途中甚至还带上了一位沃森太太。
这个故事最终一切走向明朗,小情侣的性与爱穿插其中,沃森太太也获得了属于她的夕阳红。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电影《无名之辈》,不是所有的抢劫情节一定会走向破碎,他也可能带着有点温暖的底色,为我们展露出一种真实人性的存在。
再例如《字幕》这一篇中,仿佛讲得是在网络世界下的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顶着自己的昵称,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面发言社交,我们可以立自己的人设,因为不会见到真实的彼此。
也正是因为在现实中互不相识,有时反倒可以大胆倾诉心事,也会偶尔对那个虚拟的幻影产生一些好感,设想一下网络奔现的可能性,如果不成,也不过是在心头划过一道浅浅的痕迹,不会痛彻心扉。
而字幕组这个题材的选定可以说非常新颖,字幕组一直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也正如作者笔下所写的这群人一样,字幕组里的人大多是在为爱发电,而在三次元的真实世界里,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以前从没想过。
但不管怎么说,我看到那句“捷克,斯洛伐克!”还是笑出了声。
作者为我们展示出的是另一种人物群像,他们产生于新时代,不再是乡土故事,也不再含沙射影另有所指,她就是写一个“人”,一个个体,如何生活与生存。
在西川为这本书做的序里说“她的小说是新时代城市生活的产物,无关贫困,无关愚昧,无关奋斗,无关地位,无关人们一般认识中的财富。”
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