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洛阳伽蓝记》随记
杨衒之的洛阳城,伽蓝招提,王侯第宅,文武衣冠,前朝故迹,山川形胜,乃至于种种杂技幻术、街谈巷议、怪异神奇,往逝与现存,真实与奇幻,丰盈无比,光怪陆离。文体上呈现出的史传与志怪含混暧昧关系,似乎就是这座城市之“真实”的反映。
据序,作者是藉写佛寺寄托“麦秀之感,黍离之悲”,然而其中况味幽微,细玩味之,似又实非“悲怆”二字足以概括。如记寿丘里一段文字:“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校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侍中崔光止区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经河阴之役,诸元歼尽,王侯第宅,多题为寺。寿丘里闾,列刹相望,祇洹郁起,宝塔高凌。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嶕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兔园,想之不如也。”此处,诚然有对王侯贵胄贪婪无度不动声色的讽刺,或许也有对挥霍财富的谴责,但同时,作者也说“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贵族们攀比斗富的前提,正是“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富,年登俗乐”的好年头,或许甚至可以不正确地说,王侯们的豪奢无度,本就是北魏太平盛世的征象之一。正是对洛阳往昔全盛日的念念不忘,才使作者写作是书,以拂拭遗忘之尘。杨衒之很像杜甫,对于天宝,对于玄宗,有过义愤填膺,有过磊落不平,但在漂泊干戈,年岁渐老,旧识友生,凋零殆尽之际,怀旧与感伤盖过讽刺与谴责一头,却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他一生中最为快意安适的岁月,无论如何,究竟还是属于玄宗的那个年代。那个年代“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那个年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那个年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那个年代“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有曹霸“开元日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有郑虔“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食不足”……现实总是如此,叫人莫名其妙,难以泾渭分明。以上种种,加之“王侯第宅,尽题为寺”引发的幻灭无常之浩叹,兴许迷离温柔的,带着落日余晖色彩的“怅惘”,较“悲怆”更能道出杨衒之笔下洛阳伽蓝凝结的诸般滋味。
要之,作者流露出的幽微情绪,城市书写的丰盈陆离,以及文体含混暧昧的特殊美感,使得《洛阳伽蓝记》具有某种使人读之亹亹不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