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呼喊来着,但最终他沉默着朦胧前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里面没有理想的人生,却有一步一脚印的泥泞。沉默的人背后只能重构却无法再来的人生。
在这本书出版了31年的如今,我看了这本余华在31岁写成的小说,轻叹了一下时间的巧合。而这本小说也是在时空的跳跃、世事的变迁中将一行人带进带出,最后像是一个开始那样般地结束了。
孙天林是本书中的“我”,6岁前生活在一个叫南门的地方,之后有5年时间是在一个叫孙荡的地方上学,被一个叫王立强的军人收养。当12岁的他经历了生活的剧变回到南门时,还没能找到回家的田埂,便被眼前自家的一把火烧的惊慌无措,也被无赖又穷困的亲生父亲看成是会招致厄运的扫把星。刚失去在孙荡的家的“我”顿时觉得在南门这样一个村镇,亦是无依又无靠了。
孙天林还有一对兄弟,哥哥孙天平,弟弟孙天明。在“我”看来 ,因着父亲的厌恶,哥哥也受了影响,村里同哥哥一起的小伙伴,“我”也一并疏离了。弟弟孙天明的死突然而又使这个本不牢靠的家分崩离析,同村落水儿童的呼喊让这个同样年幼的生命过早夭折。
生活似乎把辱感与无常强加在了这2个少年身上,使他与他带着愤怒和天真迷失在人生路上。也许在“我”游离于家庭的时候,边缘于同村人周围时,孙天平羡慕“我”可以逃离这些烂摊子,孙天明也羡慕“我”的这份自由。在一个无赖父亲与沉默无奈的母亲身边,要得到庇护与照料简直是一种奢望。而恰恰是在王立强家里生活的那五年“我”收获了许多,即使处境依旧有些看眼色行事,却会因为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被肯定人品,被冤枉了也会有他们的道歉,自己付出劳动也可以弥补玩过头时的小错误。这些行为日后回想起来,真是比亲生父母更温暖。
少年时期孙天林与他的同龄人们的青春期故事真是让人大开眼了,原来脱离开家园的领地,一些个10几岁的孩子如此野蛮生长,余华对这个年龄段男孩的心理冲突描写特别细致仿佛我们这些读者可以跨性别感同身受一样。少数几个例子虽然到了我觉得可以打110的程度,但小说好在最后没让那苏姓青年得逞,我至少从他这种缺根筋的行为里看到了他无法克制的冲动与内心的冲突到底是如何强烈。
花7.2小时看完这本小说,对我来说算快的时间,所以我可以说我觉得它特别有意思,为想要去读它的朋友们留一点空间,在这里我就不多重述了。很多人都觉得余华作家与余华本人差别很大,可是这小说里人物越是悲惨的时候,却越有一种荒诞的喜感,特别是那些小说中的人物“走出时间”时,我仿佛都能看到有一幅电影画面的场景定格了下来,他们逝去了,这不是他们的选择,可是你好像觉得本该这样。我无法去想象他们的“如果这样、如果那样”会怎么样,因为在他们似乎都走了他们本来生活道路上的极致,如果他们还能去想如果,故事不知会怎么走向,嗯,他们没有如果,否则他们就不是小说里的他们了。这种默默忍耐生活中的苦难不声张,在悲剧时分流露出的荒诞与幽默,与作者给人的印象还是十分相衬的。
结合年代、作者性格,我觉得这本小说养儿子的妈妈们可以看一下,男女毕竟是两种生物,读读对方性别大家写的作品可以丰富一下我们的认知,自认为对自己还有点是非分辨力的人们,这本小说很有意思,推荐一读呀!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