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谢林的哲学大概可以概括为自然是精神的客观化。精神的本源本来是无差别,无意识的,但是他有一种“原始冲动”,这产生了“原始对立”,通过矛盾经历各个阶段到达自我意识,由此产生了自觉的创造。精神继续发展,最终上升到“理智直观”而突然直观到绝对同一性本身。这种神秘的“理智直观”的代表就是艺术,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消除精神发展中的矛盾而达到与绝对同一性的合一。黑格尔与谢林的思路虽然很接近但本质上还是不同,谢林是直观到无差别的绝对同一(黑格尔批评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手枪发射”),黑格尔是通过概念把握到具体的统一。
说回这本书感觉跟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有点像,是谢林对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后的一篇总结,阐发关于最后的“第一知识”(无差别的同一)的原理。谢林在这本书里的哲学形态感觉是介于康德、费希特与黑格尔之间的,有着康德先验演绎、费希特绝对自我的影子,但是又不像黑格尔那样概念化。
分节概要:
导论:知识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但是研究知识也必须有一个出发点。从客观出发研究主观如何符合客观,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从主观出发研究如何使客观符合主观,这便是先验哲学的研究领域。因此先验哲学要摆脱“外物存在”这种偏见,而回到“我在”本身,以自身的活动为对象。
但是考察普通知性中的原始信念,我们便可以发现或者认为外在事物是客观的,或者认为心灵是自由地产生外在表象的,这两种信念是矛盾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必须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绝对同一,这是先验哲学的目标。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标志着知识体系返回到了主体自身,因此也是先验哲学的完结。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只能是一种美感活动,一种艺术哲学。(因为任何的思维活动必须有能所,这样会陷入到无限回溯之中)
第一章:任何的真理的最高原理必须是他自身绝对同一的(真的只能是真的,并且他们都一样真),这构成了所有存在的“第一知识”。但是我们具体的知识活动是有中介的,是有能所有条件的,所以除了“第一知识”,任何具体的知识的真理性都不可能是绝对同一的真理性,故而绝对知识的获得不可能通过逻辑推演,而只能通过无条件的A=A(但是这又是具有外在必然性的,换言之,是综合的)来获得绝对同一。这种绝对的同一是主体(表象者)与客体(被表象者)的直接一致,即思维本身即是其对象。
但是第一知识显然不能从外在客体中获得,因为客体本身就是认识对象,就已经蕴含了知识活动,因此第一知识只能从自由的主体自身出发才能获得。在第一知识活动中,主体自由地直观地创造着自己的对象(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相一致,也就是艺术)。区别于仅仅是“看”的感性直观,这种直观还在“做”,因而是一种理智直观。
第二章:自我必须产生“界限感”才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是自我意识又是无限生成的,所以自我的界限必须无限地后退,“(向无限扩展的)有限制状态就是唯独自我本身能成无限的条件”。这种限制必须是现实的,因为如果它是虚假的那就不是限制;它也必须是观念的,自我必须能直观到限制。这就说明对于自我来说,唯心论与实在论、主观与客观是不可分的,这是先验唯心论的观点。
第三章:自我意识的主观面与客观面虽然不可分,但在具体的自我意识历程中,由于自我意识的能所特征处于不断的对抗之中,这种对抗产生了调和两者矛盾的第三者中介性的自我活动(比如确立一个自在之物)。但是自我活动总是参与到斗争之中的,因此不可能止息于共同的中介。自我会发现,那个受中介而得到的第三者只是客观面的被限定者,而自我是一种不受限定者,因此自我无法在第三者中直观到自身,故而妥协产生的第三者又会很快被消灭,直到自我真正直观到主客观同一的第一知识。(简单来说就是感觉自己被限制住了所以很不爽,要突破这种限制,这也是后康德哲学家们对于康德给知识设界的一种反动)正是通过这种正反合的运动,自我确立了一切。
自我首先感受到得是一种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受限制的感觉。但这会与自我观念上的自由相矛盾,因此自我必然会试图超越界限,将对立的东西纳入自身之中,由此便产生了“规定活动”,这是基于原始质料之上的自我的创造活动。但这又是一种矛盾,因为自我对外物所做出的规定本身也是一种限定,这种矛盾强迫理智不断运动而不断产生创造活动,直到达到创造者与创造对象完全同一才能够解决这种矛盾。
接着谢林简单讲了(这一部分可能有些模仿康德的先验演绎)自我意识从力——化学物(正负力汇合于一极产生)——自我(外向的)直观(由我观之的内在界限和以物观之的外在界限融合产生)——事物(自我的对立)——对象(时间性的自我与空间性的事物结合,即实体与偶性结合)——因果(必然性的序列)——共存(对象必须折回到自我才能确立)——(内向)的自我意识(通过判断行为,以范式为中介,使得行动和行动者的分离)和由此产生的无范式的直观(空间)、无直观的范式(数学、逻辑)、作为中介的范式(时间)的先验抽象
总之,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都是这种对立——综合的有机体序列,并在最终的绝对综合之中得到解决。
第四章:先验演绎分系出了一切理论的前提:先验自我和先验抽象,这宣告了先验唯心论理论部分的完结,后遂转入实践哲学体系。谢林认为,理智的行动只能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因为理智本身是一种先验的抽象,不可能受到后验的存在决定。
理智的自我决定就是意志,也就是自律,这种活动构成意识的经验开端,因为理智通过意志的纯粹否定式的实践活动将事物纳入到自我的直观中,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活动。但是理智本身意志活动这一概念自身应当被呈现出来,然而这又不可能是意志活动自己产生这种概念(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同时个体理智的创造活动也创造了一个和他者相一致的共同的经验世界,由此证明存在着超出个体意志之外的预定和谐,这种预定和谐是通过对于个体自由的否定(似可理解为群己权界或者柏林的“消极自由”?)而设立出来的。同时,自我意识也通过“理想”使得意志活动对象化,从而形成冲动的概念,不断推进自由的活动。意志的自我决定是作为一切前提的绝对自由,而意志在冲动的作用下的创造活动则是经验的自由,历史便是经验自由(无限进步),自由与必然统一的显现。
但是总的来说,自我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创造性直观活动,必须以一个先在的概念为基础,从而达到某种直观者与直观物相一致的预定和谐;族类的自由历史也必须统摄于一必然性的存在,这就必须上升到一个主客观同一的“第三者”——绝对的同一性,来完成整个先验唯心论体系。
第五章、第六章:先验哲学体系虽然分析出了绝对同一的存在,但是自我意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直观到它。只有在最后的艺术直观中(不能是一般的理智直观,不然理智又会将其视为对于自身自由的阻碍),自我才能直观到这种绝对同一。只有在艺术直观中,主体才能自由地,完全出于自身地完成对于无限和谐的感受。在艺术中,自我与外在的矛盾被取消了,自然与自由完成了综合,于是那无限的绝对同一终于被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