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意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生活在一个靠偶然性驱动的世界,但那些扯淡艺术家都想要寻求因果。
记得看过一个物理研究的结论,宇宙的发展是无序的不可重复的,这样的话时光向前或向后,都不可能回到自己知道的世界中。这样偶然的没有规律的发展演化似乎让一切失去了意义。
如果你有一个永生的机会,你会如徳古拉那样潜藏黑夜中等待至爱?或是如PK一般留恋人间?还是如迪奥一样成为邪恶的永夜之王?本书中还有一个另类的选择——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书法!
故事的源头和终点X区域是一片平静的土地,这里一切都那么自然,只有稍微的一点不同:深夜不知什么生物的嚎叫声,杀不死的植物,三层眼睑的兔子,还有洞穴里流着粘液的书法家。
X区域到底是什么?是表面的清新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各种压力投影?亦或精神世界所在?或许确是维特比认为的一种能量的触发机制和催化剂。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梦境,你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优势颠倒了过来,世间万物都可以轻易玩弄你。你是泳池里的小虾米,正处在一个怪物般的小女孩观察之下。你是空地里的老鼠,正被一只狐狸追踪。你是海星的猎物,正被它拖拽进潮水坑。X区域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楚门的世界》,像极了小时候经常幻想的外星生物玩弄的巨大生态箱,里面的人类只是渺小的节肢动物或者软体动物。如果洛夫克拉夫特写的是克苏鲁在过去的故事,那么克苏鲁现在的故事就发生在X区域。
《遗落的南境》共有三部。《湮灭》表现自然界的压抑;《当权者》中人类社会的压抑更甚;《接纳》是人类接纳了X区域还是X区域接纳了人类?难以分清。
第一部进入自然界中的人类不惜代价追求真相,第二部社会中的人类用自己可笑的方式去探寻真相。在X区域虽是外部探险,但面对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在南境局工作虽是内部事务,但面对的都是别人的伪装。待到第三部真相来临时所有人又都无法理解。
作者的写作方式很新奇,我读的书少不知道这属于什么流派。
第一部主角不变,一切围绕生物学家。
第二部人物开始切换,主线还是总管的生活与回忆。
第三部时,前两部人物终于穿插交汇,写作方式变为四人视角的四条时间线来回切换,迅速就把前两部的事物交代清楚并将人带入X区域的未知世界。
而每个人物的描写角度都不同,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都有,对死去的局长是“你”,还活着的幽灵鸟和总管是“他”,而早已转化的索尔是“我”或“他”,让人感觉混乱的同时又让人觉得似乎这就是X区域想要的效果,无处不在又触不可及。
作者对人物行动细节和心理的描写,让我觉得作者一定亲身体会过多次,是作者过往生活或者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真的很羡慕作者这样能把事物观察刻入心中的人,不像我大大咧咧及时发现了什么一转头就想不起来了,最近尤甚。
整体看完又觉得本作处处存在割裂感,观察景物时眼光细致入微,介绍事件时逻辑力求完美,而一旦开始回忆或思考时又开始思维跳跃,甚至不知所云,把眼前现实和虚幻想法混在一起表达。近乡情更怯般,每临真相或者目标,主人公都会犹豫,意识都会被抽离,回到过去的生活回忆,在自己的理论中寻找答案,给自己行动的勇气或信心。
作者极力用人类思维和情感来迷惑你,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在现实与想象中反复切换,如果读者没有坚定的意志,很容易就被作者带入不切实际的虚幻想象中,分不清过去现在和未来。如卡夫卡的《城堡》一般,虽然是事实层面的难以到达目的地,其实心灵上也是绝望般的难以触及,哪怕是每天都能感到真相就在眼前。所以为了不被作者带偏,最好不带目的、不带感情地去观看故事发展,不要试图用人类的思维去思考其中的现象,甚至不要带有任何功利性思想去思考,那样会更加陷入谜团。
很难说我读懂了它,如同读不懂自己一样。文中的空间和时间总是被作者随意打乱,仿佛世界是他手中捏来捏去的橡皮泥,所有人物和读者都随着挤压变化着形态,我都能听到作者那不怀好意的笑声了。
相比较来说,果然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湮灭》更加容易理解,导演把每个人的执念最后都具象化了,无论是变成树还是熊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即可。《无间道3》中的的刘建明,落入了永劫无间,带着执念就摆脱不了地狱,摆脱执念面对的只有虚无。在X区域中的这些人就如刘Sir一样,内和外,表象和本质,想象与现实都混在一起难以分清了,也许只有抛去意义才能理解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