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强身教程之花痴减压篇

德国人说要决定一个小说家成败的关键,在于她出版的第二本。Weisberger一身穿Prada的女魔头扮相惊艳四座,次年同样的行头去参加纽约派对季节就不再吃香;Helen Fielding的BJ小姐告别单身之后再也写不出像样的日记。这让此前把她俩奉为小说界时尚教母的芬姒(言情“粉丝”要用香艳一点的字眼!)很是惆怅,转而别投他家。通俗文艺Genre没什么别的指标,一切无条件臣服于商业效益,读者是最核心的运营枢纽。芬姒的背叛雄辩地说明了类型小说里的主题型要素与情节乃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好莱坞热门电影的编剧才华,光有无敌审美品味和一肚子最in的时尚咨询也是白搭。现代都市丽人早就学会把The Economist当时尚杂志,把Vogue Paris当行销报告,谁还要看意识形态广告文案一样的东西?事实上姑娘们关心的永远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爱情。
言情虽然白烂却未必好写。君不见国内萌芽圈出身的少女们长大后写此类小说的不在少数,哪个能做到动辄全球百万的销量,光是走出国门就有水土不服之虞。唯一经年保持着强盛战斗力的是索菲•金塞拉,秘诀是求新求变不断改换题材。评论者还在炮轰购物狂系列的消费主义,金塞拉已经转而写起了职场女性回归家庭的故事,她甚至跳出了chick-lit的固有模式,女主角越来越花痴纯情,纯到能让人在其中嗅出一丝古典罗曼史的味道。于是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政治万金油颓然失效——你总不好纡尊降贵去对一本言情小说品头论足。
比如《家政女王》,雷人剧情如下:女人公萨曼莎是伦敦顶级律师事务所的明日之星,每月工作超过两百小时,每小时入账五百英镑。高收入高压力高风险,一张遗漏的证券单据让她堤溃蚁孔。仓皇中逃离都市,躲进了一个农庄当全职管家。毫无家政技能的她得遇帅哥一枚,时刻为她济困解危。正当家政慢慢上手,感情渐入佳境之时,萨曼莎偶然发现那次工作失误是有人陷害。于是她回转伦敦洗刷清白,还赢得了事务所合伙人资格。闲适生活里的爱情和事业不能得兼,于是她取前者。既是类型小说,我便不必担心有人怪我剧透。不爱看的再多悬念也吸引不了他们,好这杯茶的知道情节也会连读好几遍。比如我闺密蒋大妞是金塞拉的粉丝,早就读过原文,出了中译版还是赶紧买了,边看边大失淑女形象地满屋乱蹦,就像吃了含笑半步颠。
我想把这本小说主题往高里拔一下,是否能把萨曼莎的选择视为对现代文明的挑战、对都市生活的拒绝、对群居社会的疏离、对物质生活的漠视……结果都被否定了。吸引她的小帅哥虽是园丁身份,其实是个有诱人身家的名校毕业生。而萨曼莎本身就不是个物质女郎,倒是当了管家以后拥有了大批高档厨具,不禁使人联想起十九世纪美国百货商店为家庭妇女提供的“愿望清单”。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再来做瓦尔登湖畔的梦根本没意义;社会分工细化到今天这个程度,谁还会嵇康一样指望“寂乎无累,何求于人”。看来它只说明了一个道理,女性的逻辑链永远是滑动的,经济独立政治翻身固然必要,但若沦为爱奴则一切又当别论。
不过这反而更让人警觉:梭罗的隐居是出于时代不适应症,实际上给自己造成的痛苦要大于随波逐流去生活。在任何时代,按照主流方式生活生存都是费力最小的最优策略。萨曼莎的家政理想之所以能套进一个轻松的爱情喜剧,可见其中并无多少冲突挣扎的成分。(唯一的对抗性叙事出现在各大八卦媒体闻讯前来采访的那一章,显然是作者对愚蠢媒体的一番嘲弄。)如此说来就业压力真已大到了这种程度,连顶级律师都只有接受承担工作弃其馀鱼,或是全盘放弃的极端选择?我只能安慰自己说,言情小说终归都是荒诞剧嘛。
让中国的职场女性放弃大好事业回归家庭肯定不干,那感觉简直就像改革开放二十年,一夜又回到解放前。而大凡事业有成的女性,都随身配备着一套相应的婚恋观:比如爱情就像搓麻将,不认真没乐趣,太认真易伤心之类。事实上,压力来自欲望和现实之间纠结不清、迷茫错位的心理落差,也只有凡事保持游戏心态才能减压。所以对待chick-lit,尽管你不认同它的主题,照样能拿来消遣。光阴似炭岁月如锅,美女们备受职场的煎熬,也只剩下真爱可以憧憬一下。YY能否强国我不知道,减压强身是绝对没问题的。
言情虽然白烂却未必好写。君不见国内萌芽圈出身的少女们长大后写此类小说的不在少数,哪个能做到动辄全球百万的销量,光是走出国门就有水土不服之虞。唯一经年保持着强盛战斗力的是索菲•金塞拉,秘诀是求新求变不断改换题材。评论者还在炮轰购物狂系列的消费主义,金塞拉已经转而写起了职场女性回归家庭的故事,她甚至跳出了chick-lit的固有模式,女主角越来越花痴纯情,纯到能让人在其中嗅出一丝古典罗曼史的味道。于是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政治万金油颓然失效——你总不好纡尊降贵去对一本言情小说品头论足。
比如《家政女王》,雷人剧情如下:女人公萨曼莎是伦敦顶级律师事务所的明日之星,每月工作超过两百小时,每小时入账五百英镑。高收入高压力高风险,一张遗漏的证券单据让她堤溃蚁孔。仓皇中逃离都市,躲进了一个农庄当全职管家。毫无家政技能的她得遇帅哥一枚,时刻为她济困解危。正当家政慢慢上手,感情渐入佳境之时,萨曼莎偶然发现那次工作失误是有人陷害。于是她回转伦敦洗刷清白,还赢得了事务所合伙人资格。闲适生活里的爱情和事业不能得兼,于是她取前者。既是类型小说,我便不必担心有人怪我剧透。不爱看的再多悬念也吸引不了他们,好这杯茶的知道情节也会连读好几遍。比如我闺密蒋大妞是金塞拉的粉丝,早就读过原文,出了中译版还是赶紧买了,边看边大失淑女形象地满屋乱蹦,就像吃了含笑半步颠。
我想把这本小说主题往高里拔一下,是否能把萨曼莎的选择视为对现代文明的挑战、对都市生活的拒绝、对群居社会的疏离、对物质生活的漠视……结果都被否定了。吸引她的小帅哥虽是园丁身份,其实是个有诱人身家的名校毕业生。而萨曼莎本身就不是个物质女郎,倒是当了管家以后拥有了大批高档厨具,不禁使人联想起十九世纪美国百货商店为家庭妇女提供的“愿望清单”。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再来做瓦尔登湖畔的梦根本没意义;社会分工细化到今天这个程度,谁还会嵇康一样指望“寂乎无累,何求于人”。看来它只说明了一个道理,女性的逻辑链永远是滑动的,经济独立政治翻身固然必要,但若沦为爱奴则一切又当别论。
不过这反而更让人警觉:梭罗的隐居是出于时代不适应症,实际上给自己造成的痛苦要大于随波逐流去生活。在任何时代,按照主流方式生活生存都是费力最小的最优策略。萨曼莎的家政理想之所以能套进一个轻松的爱情喜剧,可见其中并无多少冲突挣扎的成分。(唯一的对抗性叙事出现在各大八卦媒体闻讯前来采访的那一章,显然是作者对愚蠢媒体的一番嘲弄。)如此说来就业压力真已大到了这种程度,连顶级律师都只有接受承担工作弃其馀鱼,或是全盘放弃的极端选择?我只能安慰自己说,言情小说终归都是荒诞剧嘛。
让中国的职场女性放弃大好事业回归家庭肯定不干,那感觉简直就像改革开放二十年,一夜又回到解放前。而大凡事业有成的女性,都随身配备着一套相应的婚恋观:比如爱情就像搓麻将,不认真没乐趣,太认真易伤心之类。事实上,压力来自欲望和现实之间纠结不清、迷茫错位的心理落差,也只有凡事保持游戏心态才能减压。所以对待chick-lit,尽管你不认同它的主题,照样能拿来消遣。光阴似炭岁月如锅,美女们备受职场的煎熬,也只剩下真爱可以憧憬一下。YY能否强国我不知道,减压强身是绝对没问题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