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媒介的独特性、媒体及其它

“诗,是你所无法翻译的。艺术,是你所无法定义的。也许,电影正是你无法解释的。但饶是这样,我们也要努力尝试。”
詹姆斯·莫纳科说,电影制片厂像工厂一样有序地运转着。利润不断获得;编剧们投稿工作,不断为了拍摄而调整剧本;布景设计与服装设计部门寻找拍摄所需要的材料;技术人员以日薪计酬,有规律地进行轮换工作,演员和导演也是如此。
阅读在这里时,我想到了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横店影视城里的那些群演的故事。大多数群演和技术人员的日常也是以日薪计酬,吃的也是大卡车拉来的快餐,租住在周边城中村里面,一个月收入有时候三千不到,实在令人唏嘘!可每天依然有人前仆后继地走进电影制片厂,扎入群演行列……
詹姆斯·莫纳科认为,音乐是电影体验的组成部分。音乐这一最抽象的艺术,要求精确地控制时间,而其本身也依靠着时间。假如旋律是音乐叙事性的一面,节奏就是独一无二的时间元素,音乐的和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两者的合成。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也曾说过,音乐是一种激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它能够——仅用一个节拍——刺激或使人平静。它能使观众逐渐快乐或悲伤,或立刻迷惑并激怒他们。我宁愿我的影像不必与音乐竞争,这是一个导演能提的最有意识、最重大的过分要求之一。
我近年来被电影里的配乐震撼过的应该是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里面Hans Zimmer的《Cornfield Chase》与《No Time for Caution》。
不同于《教父》那首奠定三部曲基调、弥漫着浓郁古典风格的意大利西西里岛风情的配乐Nino Rota、Carlo Savina《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汉斯·季默的两首配乐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紧张与忧伤的心绪,好似牵扯着我观看整部电影曲折离奇故事情节时的每一根紧绷的神经,尤其是观影时的那种复杂情感也跟随着配乐升腾跌宕。
前苏联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则认为,音乐并不仅仅是影像的添头——音乐必须是整体构思的一部分。要是运用得当,音乐能改变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前提是必须让音乐与影像融为一体,亦即假使将音乐剔除,相关影像不仅从视觉上变弱,而且会发生质变。
我想,温情浪漫的的法国文艺电影《天使爱美丽》的配乐《Comptine D’un Autre Ete L’Apres》,《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配乐《A.R.Rahman、Suzanne-Latika'sTheme》、《梦之安魂曲》的配乐《Requiem for a Dream》、《燃情岁月》的配乐《James Horner-Alferd Moves To Helena》等,这些应该都称得上是饱满、生动、经典、真正的电影音乐。
这些电影中的世界与音乐中的电影世界完美地契合,令人拍案叫绝!
电影是富有独特性的媒介,电影改变了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并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在其中运作的方式。
就像塔可夫斯基所说的,文学只能通过以语言为载体的象征和理念去理解,而电影和音乐一样,能够让我们直接通过情感去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