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电影学界的“羊了个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两天有一款小游戏《羊了个羊》超火。第一关很简单,闭眼瞎点都能过;第二关却难于登天,绞尽脑汁也过不去。它让我想起了手头儿正看的一本书《如何读解电影》。

第一遍翻看书中所有电影截图,遇到自己看过的影片忍不住“哟嚯”惊叹,遇到没看过的精彩镜头默默标记加入收藏。这一过程轻松有趣,不用动脑、尽在享受,就像“羊了个羊”的第一关。
可是,当我再次从头开始系统阅读此书时,那种感觉,就像你听了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却卡壳在完全不知道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玛格利特是谁,画过什么?
看着书中铺满的专业术语、干货满满的解说分析,让我好像无意中走进了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课堂,教授正在对着未来的导演们侃侃而谈。这本书就好比英语中的新概念、中文的古现代汉语,有关电影的基础、传承、发展,解析地详详细细、明明白白。

这本书不是讲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而是把“电影”拆解开来,前三章从艺术形式、画面与声音、语音和符号等基础方面,讲解电影人是如何一步步将构想与技术相结合,又是如何利用技术实现心中构想的。第四~第六章从电影的形式、形态、功能和媒介等方面讲述了电影的发展史。第七章则侧重讲解在信息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是如何把虚拟和现实相融合的。
★电影这门艺术是逐步融合其他艺术综合体
人类文明最早的艺术形式是绘画,然后慢慢有了文字,接着有了诗歌小说等艺术创作。如何把文字搬上舞台的构想创作了戏剧和歌剧,如何把这种即时表演永久留存导致了摄影的产生。再接下来如何让一张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如何做到音画同步;如何在说话的同时配上背景音乐……我们习以为常的电影竟然如孩童般一步步成长蜕变成今天的模样,并且仍在不断进步,真是令人惊叹!

★电影的语言,易于理解、难于表述
电影画面是一种视觉享受,并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一个六、七岁的孩童也能欣赏一部电影。而对于相同画面的观感则因人而异,这就是电影的玄妙之处。对于某种物品既可以采用物品本身,也可以用其他隐喻、借代的方式含蓄表达。场面调度、构图模式的变化都能带来不同观感。画面的叠加、翻转,镜头的推拉、虚实等技术能引领观众从导演希望的理想角度进入故事。如今这些功能在视频编辑软件里简单的就是一个选项,任何素人都可以轻易学会。可是在电影史上每一步都凝结了导演的奇思妙想。

★电影的不同形态及变化
电影一词用英语怎么说?我们常听到的有“film/movies/cinema”,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呢?书中第四章是这样解释的:
“ film ”关心电影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
“ cinema ”则处理电影美学和电影艺术内在结构方面的问题。
“ movies ”﹣主要指电影商品性的一面。
“ movies ”就像爆米花一样,是用作消费的;
“ cinema ”是一种高级艺术,散发着美学的芬芳;
“ film ”是最普遍的说法,没有更多其他特殊的含义。
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小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普及,很多小说被翻拍成了电影,后来电视的普及又给电影带来了冲击。每当一种新媒介出现时,之前的艺术形式都会受到挑战,为了存续和商业价值,电影必须不断做出改变,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书中分别提到了欧洲各国和美国等不同国家的电影管理模式,以及其具有的政治性、商业性和艺术性。其中谈及了很多知名的导演和演员,是整本书里趣味性最高的一章。

《如何读解电影》是后浪电影学院系列丛书第十五期中的一本,编号207。除此之外我还读了这一期的《故事感》《演员不设防》《故事创作大师班》《编剧》《剪辑功课》《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后危机时代美国喜剧电影类型研究》等书。
一直都很喜欢电影学院系列丛书,曾夸下海口要把这一系列都看完,后来得知有240多本,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才发觉自己天真了。虽然只是个门外汉,但是能够借由书籍从台前走到幕后,聆听编剧、导演、制片人讲解关于电影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电影鉴赏水平,与有荣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