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笼“野鸟”的最后十年——《我的舅舅杨宪益》阅读心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赵蘅女士的书《我的舅舅杨宪益》,脑子里总是晃悠另外两个人:巫宁坤,英若诚。无论是本书的主角还是巫、英二人,他们都早年留学英美,归国报效国家,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中共建政后,都曾对中国怀有无限的憧憬,满怀抱负,都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热忱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但他们还有个共同历史经验:在建国后都坐过牢。巧合的是,英若诚和杨宪益的显赫家族都是在天津,生活优渥,并都在教会贵族学校学习,从小既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得到了早年英文语言的训练。都是196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入狱。(怀疑那是官方统一部署的行动)在历经磨难之后,都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过往,对历史有了自己平实,客观又犀利的见解,在真正做到了“我受难,我幸存,我归来”(巫宁坤语)之后,更是“我记录”!无愧于自己的受难!
《我的舅舅杨宪益》(以下简称”我的“)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的杨家从1999直到2009年杨宪益先生去世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场景,会客,请客,庆生宴,虽然是高级知识分子,住在现今众多普通百姓无法企及的老北京胡同的四合院内,毗邻前后海,路经酒肆林立的街市、与摩肩接踵的人流挤挤挨挨,走上走下游人如织的银锭桥,灰墙隔开笑闹与宁静,邻家的鸽群在空中方能看到这一静一动的悬殊,日记中,让笔者羡慕的是站在天台眺望鼓楼,宁静的小院,高朋满座,雅室幽兰,被外界的各种羁绊束缚半世纪之久的老人,晚景热闹非凡,常要接待各方人士,也与众人回忆往事,臧否人与事。联想到杨老曾在打油诗中有“无端野鸟入金笼,终日栖栖斗室中”之句,感觉赵蘅女士将这只曾经高天任性飞的“野鸟”在人生中最后的十年展现得真实生动,让人感慨,更多的是羡慕!
“我的”中有时惜墨如金,了解个中原由者则会心一笑;有的泼墨如水,历数今非昨是,又点到为止,于无声处听惊雷!
老窝,老伴,老酒,老友!通过“我的”,除了“老伴”过早仙逝之外,其他都拥有了。但是在某节目采访中被问到“这一生什么最重要?”,杨老明确表态:戴乃迭是第一……乃迭最重要。”可见,乃迭至少在老人心里从未离开!在巫宁坤会晤老友时,杨老两次感叹“可惜乃迭不在”。(第六年)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杨宪益悼亡妻诗,第一年)
高朋满座,或在金丝胡同小院,或在酒楼举杯小酌,助兴打油诗,光看那些如雷贯耳的聚餐或会客名单,如:黄苗子,郁风,丁聪,李辉,邵燕祥,吴寿松巫宁坤及其子女等等,足以说明老人晚年生活的精彩与高品质!此为“老友”和“老酒”!
四合院中,独坐沙发,子孙绕膝,儿女常伴,邻家鸽哨音绕梁,儿孙天伦聊家常。
赵蘅女士的“我的”中,许多内容无非是油盐酱醋,寻常巷陌,恩恩怨怨,吵吵闹闹,吃吃喝喝,家长里短。读者会发现,所谓大人物也不过是这些内容,只不过,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些文化与思考的维度,有更多的能力在普通生活中进行应对和辨析,胸中块垒消解得更睿智甚至圆滑。
有些情境的描述,画面感很强,也让人多谢感叹。”袁鹰告辞,只身往东,消失在烟袋斜街昏暗又热闹的街市里。”(第三年)
“苗子、郁风告辞。……目睹了这对老夫妇走在胡同里的情景。郁风右手扶着我的肩膀,左手拄棍走出窄窄的路面。”(第四年)
他们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既有普通人的生活阅历,又是离奇历史渊薮过来人,包括杨老在内,依然要循着生老病死的无情法则去继续前行。今天在一个饭桌上吟诗作对,嬉笑怒骂,明天就张告讣闻!作者的观察很用心,特别细腻,饭桌上,谁开始不喝酒了,生活中哪位作家开始用“助步器”了,某一天丁聪去世了,某一天郁风去世了……所以“忍看朋辈成新鬼”的杨老,在“我的”日记的第九年,当有人“问老人现在在做什么。舅舅说他在等死。”我想,这既是调侃,也是事实,更多的是一种解脱性质的表达。这位青春韶华便游历西方世界,娶得英国贤妻,报效祖国历经抗日,偏安重庆努力在后方为祖国保留和传播知识的火种,建国前后翻译了众多中国古典与现代名著,晚年又尽享天伦之乐,所以,老人是带着心满意足而等待自然规律的眷顾。
当然,书中更有些分量的是那些欲言又止,隐晦表达的“骨鲠”,如谈到作者的书时日记中“二审对书稿评价很好。她更有信心,好像连‘文革’内容她都能接受。”(第五年)
“……自传里翻译好、出版前被删掉的三章……我没让他(薛鸿时)拿出删节文章给老人看,……怕病种的舅舅再受刺激。……但我心里明白,无论作者和译者,都希望有那么一天,被删节的文字能重见天日!”(第八年)
这就是知识分子耿耿于怀,惴惴不安的最大“心病”吧!
当然,该书也有瑕疵,如果不是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不看杨宪益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不看杨苡《杨家旧事》,对一些特殊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书中的很多“密码”很难破译,当然这也是了解他的读者的乐趣所在,好像与作者有了某种隐秘的“共谋”。
本书的装帧采用“裸背锁线”,对于平摊在桌子上看非常方便,书页不会回弹,特此表扬!
最后,附上本人打油诗两首,算是对杨老的致敬!
其一:
慢看细品所获丰,
杨家故交有内容,
胡同巷深传佚事,
文坛风骨常做东。
诗酒俱佳醉后多,
嬉笑怒骂品老翁!
痴看书中隐喻多,
秋月春风真写生!
——西峰阅读《我的舅舅杨宪益》有感赋打油诗一首
其二:
一日三载晃如梭,
金丝银发未蹉跎,
译界伉俪成佳叙,
雪里打灯照旧说。
——速览赵蘅新书,赶阅读心得,日记分为十年,每天看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