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星际穿越的思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Kip Thorno不仅作为科幻片科学指导,这个剧本的原始构思者,2017年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过程都是亲力亲为。从本书看出来,作者对自己的专业,对一些蹦发的念头充满激情,从构思这个故事到打磨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力十足。他也很喜欢与人讨论,乐在其中,但是又有自己的目的性。文字有许多幽默的点,对于被证实错误的观点也是毫不留情。总之是向往的样子。 今天看到一些东西联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思考意义让人厌恶。有人和我说马云才不会想这些,可是你不是马云也不是索普,你怎么会知道。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你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研究和思考,他是热爱还是功利一目了然,作者对自我价值实现上的思考,做这件事的最初原因,甚至做成后对价值观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又大了一点点。 而那些厌恶思考意义的人最后留下的是千篇一律的答案,“想了也没有用”“只有无聊的人才会这么做”“不如活在当下”。可是我生生不以为思考意义无聊,也不觉得活在当下这件事是闭着眼睛就能做到的。享乐时候很多人可以做到妥妥的活在当下,可是奋斗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挠挠屁股,懒散度日呢?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丧气的话,“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男女朋友/家庭/学校/环境等等,可是没法改变。” 言归正传,不是去探讨意义是什么,那是个人赋能的事情,而是不能认同厌恶他人思考意义的观点。就像我认为的意义是某种状态的目的性,各自的目的性程度,满足度不同,所以某种状态对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比如无聊自然没有目的性,甚至没法产生期望的目的性时候当然觉得意义是无解的。 索普身体力行的探索宇宙,客观上发现万物的意义所在,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他说“但是要做到这些,要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就需要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能理解和认识科学:科学是如何起作用的?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关于生命,它能教会我们些什么?它能实现什么?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不足,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局限性?我们如何从猜想转变成有根据的推测,再将之发展成科学事实?能导致我们已认知的“真理”再发生颠覆性进步的革命有多么罕见?又有多么重要?” 可见,思考目的性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