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说书:与众不同话《老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言及,中等以上的教育中,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其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包括经、史、子、集各部类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明珠,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皆可从中汲取到不可或缺的营养。经典有一种神奇的魅力,每次反复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启发,而且还能带来更新的体会,所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就是这个文明宝库中非常耀眼的一枚明珠。《老子》(一名《道德经》),只有区区五千言,与现代人动辄万言以上的论文相比,实在是逊色。就是这么一部薄薄的小册子,千百年来,无数名家为之诠释,也为其中蕴藏的的无穷智慧而钦服。因为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所致,从老子其人到《老子》其书等很多原本很简单的知识逐渐演变为聚讼纷纭的复杂问题。诸如,老子是谁、《老子》这部书的性质、面对复杂传本我们该如何选择等,都是困扰。
这就需要有人来能够帮我们清晰地梳理一番。解说的人固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谁谁就可以说说,或者说得清楚的。接来下将隆重地向诸位读者推荐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所撰的《〈老子〉通识》,这本书应该是近来研读《老子》的“大家小书”,是大众读者认知、读通、读懂《老子》的上佳之选。理由有三:
首先,这本书与以往研读《老子》的著作很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为基底撰写的。历来《老子》的传本很多,比较通行的本子有王弼本、河上公本等,近年来出土的本子也不少,仅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两种,此外还有郭店楚墓竹书《老子》三组抄本、敦煌本,等等。要让普通读者在这中间做取舍,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面对复杂版本与说解,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在《〈老子〉通识》中,作者郭永秉教授为此专设一章为读者梳理各版本的优缺点,各版本之间细节差异应该如何来合理解释和看待等。经过严谨的论证,最终确定推荐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同时吸收学者既有意见,并参以己意校订整理,参考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本《老子》酌补缺脱文字,破读和通用字、讹字等也特别标出。之所以选择北大本,是因为这个版本“有分章的符号及抄写格式,是目前出土汉及汉以前《老子》版本中内容最完整、与传世诸本章次及文字等最接近的一个本子,微观上能感知其在《老子》演变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价值”,“丰富对《老子》文本流变的直观感受”。
其次,虽名为“通识”,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识”,而是将“学者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若干心得尽量简明地介绍出来”,突出“学术前沿性,不人云亦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扬州大学文学院顾农教授曾撰写书评,评价该书是“一部深刻有味的”通识类著作,“多有新建,而又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能够启人深思。
比如,对于老子到底是谁的细致梳理,见《〈老子〉通识》第一章《老子是谁》。知人论世,了解了老子与孔子、老聃、老彭、彭祖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和传说之间,我们当如何清醒地辨析,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老子》,读懂《老子》。
再次,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心编排设计。选择空腔裸脊锁线装帧形式,以便于图书能够完全平展开来。从字号到行距,以及多幅精美图片的有机放置,图文相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为了能够让读者对历史上的这些《老子》的文本能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我们找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包括敦煌本、马王堆帛书本等,非常丰富,这也许是此前出版的相关图书中所没有过的。
此外,封底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扫描观看出版社给作者精心录制的视频,近距离感受作者解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