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历无数历史的偶然去书写的小人物传——《仪凤之门》阅读分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谈不上叶兆言老师的忠实粉丝,仅是一个三十多年生长在南京城的中年人而已。顺着叶老《南京人》、《南京传》的阅读“半路出家”,追随至此。叶老擅于将南京抽丝剥茧般的回忆,将南京城市发展用轻描淡写,嬉笑打闹的言语,刻画出专属且浓烈的爱以及不可隐藏的叹息。
于是,在城市的历史中,叶老的书本里,南京这个城市记载了太多的历史起伏跌宕,而城市里的人民却在无数次战火硝烟中迅速恢复日常平淡,这或许也是“南京大萝卜”的特质。南京,这座城市的特有的精神,个人感觉:他不会因为时代而骄傲,也不会岁月而沮丧,它更像一个经历世事的老者,什么都不再关心,什么都不再悲喜,只是默默前行,只管一直活着,活着就好。
《仪凤之门》这本书,便是这样一本用“一个人的活着,活下来,去诠释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在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时间轴里,小人物裹挟在时代之中,在上帝视角(读者)眼皮底下不断去经历机遇与挑战,读者眼睁睁地目睹书本中的人物所经历的一切,在人生选择的投石问路也好,在命悬一线的孤注一掷也罢…都那么的真实。
小说从杨逵三兄弟“拉黄包车的”历史角色展开,在这样一个不起眼,却最能体察世间百态的职业里,在历史无数个偶然当中,杨逵最终成为了天选之子,成就了南京城商界大亨的形象,也有意无意的缔造了“老下关”的繁盛。由他命运铺展开来的画卷,几乎爬满了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历史。抛开那些大部头史学著作,用百姓视角去观看、去体验历史,可以让读者有更为亲切和真实的体会,身临其境般卷入历史洪流当中,跟随主人公迈出每一步,体察特定时代的艰辛。
如同“人生的圆满是遗憾,人生的遗憾其实是圆满”一样。主人公杨逵抓住机遇从“黄包车夫”一跃而出,摸索出“贸易行”的路子,而后又在无数个偶然中侥幸胜出,成为了那个历史漩涡中可以谈笑在各届父母官中的红顶商人,这一路太多的艰辛、太多的不可预见性,得以让角色的人生饱满。杨逵从南京城一个贫穷的最底层、民间疾苦的见证者,一步一步成为南京城的建设者,以及最后南京城的守护者。他无疑成为南京城下千百万个不起眼的民众的缩影,这样一步步走来的个人命运和城市命运裹挟在一处,说不清谁成就了谁,自然也说不清谁离开谁又会是怎样的。
男主人公设定是一个坚持爱情,并终成正果的正向激励。妻子由最初“看不上眼,到最后放不下”,让读者“求圆满”的小心思得到充分满足。在情感上这是世人的期待,但在善于玩弄文字人的笔下这一定是不可以的。于是,妻子最后死在了关切丈夫的遥望中,让整本小说突然变得喘不过气来。毕竟,读惯了生生死死的读者,生死已不再重要,但佳人最终对爱的认可和接受,且来不及体验的遗憾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情感是小说常规答卷,那么,波波折折的情感自然才是高于常态的附加题。男主的一段“孽缘”,便是我觉得人性最好的刻画,他们在“一个妻子不接受自己的爱,一个丈夫头颅悬挂城门失去爱”的境地走到一起,有支持、有认可、更多是两个寂寞的心互相取暖,甚至是最后清醒,平缓地道一声“珍重”的分别,都是那么的相互牵挂,倒印证了“爱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或许,受够了现实中的人性妥协,虚拟的小说中我格外讨厌一味刻画爱情的从一而终,这是对人类本质,动物的本性的扼杀,对情爱的压制…
《仪凤之门》叶老花费了400多页的篇幅,用如此多具体的人和事,试图让读者看清历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东西,不是什么宏大的东西。历史说到底,只是几十,几百,成千上万和我们一样的人。当他们(我们)被卷入到一个不可抗拒的洪流里,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选择的这些东西所汇聚的力量,最终会把人类变成怎样一个结果?
《仪凤门下》小说背景所涵盖晚清到民国初年的这段历史,就是这样的一个激流,他把人带到其中,并席卷而去,最终它席卷着一切奔向未来,而此刻的我们或许就是书中主角期望的未来,任何一本书,他只要如实的表现他的时代,就总能意识到它们把曾经变成今天的样子。
书本之外的,我们将留给未来的人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阅读后,留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