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模式的现代故事

评论家们评论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 L.Sayers)在传统的侦探小说中加入文学表现手法,从而使侦探小说超脱了单纯的斗智游戏,跻身文学之列。对于这种写作方法大家见仁见智,而本书就是这一特征的重要实践。
塞耶斯早年在著名的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学习中世纪文学,文学素养和文笔自然很高,毕业后曾经在广告公司任职,负责编纂广告词。本书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自身经历的印迹。
作者往往在作品中映照自己的人生,塞耶斯尤其明显。特别是那位聪慧顽皮又深情、手段高超无所不能的彼得·温姆西勋爵(Lord Peter Wimsey),绝对就是她心目中的完美异性没跑了。
本书中的温姆西勋爵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特魅力,月下的荒林、怪异的面具、缥缈的笛声,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朦胧感,令一位女士目眩神迷,仿佛陷入牧神潘(Pan)的迷梦。
本书包含着两个谜题,即杀人凶手,以及凶杀案背后的罪恶。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于1930年创作的侦探小说《法国粉末之谜》(The French Powder Mystery,又译作《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比本书早3年。
不过《法国粉末之谜》的谜题只有一个,而塞耶斯则将其拆分,凶手是谁颇为复杂,因为作者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嘈杂的广告公司,千头万绪的情节让人无所适从。但作者却完全没有隐瞒杀人手法的意思,读者们可以根据侦探的行动轻易猜到,侦探也很快揭露了这一点。
然而这个杀人事件也仅是隐藏在伦敦黑暗中的罪恶的一条小小线索,温姆西勋爵施展分身之术,体验了一番作者曾经体验的生活,终于顺藤摸瓜获得胜利。
作为文学创作的证明,作者在书中对广告这一现代社会产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广告早已充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厌恶广告,对虚假宣传深恶痛绝,因不符预期而咒骂忿怒,由于被刺激的消费欲望而烦恼。但人们又离不开广告,要寻找合意商品,要对比产品优劣,乃至要体现高人一等,都需要广告的帮助。大盈若冲,物极必反,广告真切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所以,广告能杀人,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但不论《聊斋志异》之诡谲浓艳,还是《西游记》的天马行空,或者《封神演义》的光怪陆离,不管故事写的是仙是佛,是鬼是妖,归根到底读书的还是人。
广告杀人也不是报纸上的白纸黑字真的跳出来把人拍死,无论动机如何,杀人的只能是人。
还有人评论本书中古典侦探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确乎如此。提到侦探,很多人最像想到的大约还是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烟斗、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的翘胡子,还有风衣、礼帽等意向。而一位行走在伦敦街道的侦探,则会给人确凿的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的印象。
但我们这位漫步于伦敦的英国贵族彼得·温姆西勋爵,则跳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进入社会参与庸俗的工作,面对着人潮寻找真相。
侦探小说中,凶案的发生往往是在特定的场所,这一特征在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作品中尤为显著,孤岛、轮船、飞机、乡间别墅,小小的世界上演着人性的罪与爱。
看了几本塞耶斯的小说,真的可以体会到她写的是“主体是侦探故事的小说”,而不是“侦探小说”。对于专注于推理解谜的爱好者来说,大概不能满足,但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对人物的塑造能力也极为高超。
(《杀人广告》(Murder Must Advertise,又译作“杀人也得打广告”或“杀人必须打广告”),英国女作家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 L.Sayers)著,刘占勋译,群众出版社 2006年1月出版。全书共计24万字。)
2022年10月27日星期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