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电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多久没看电影了?
这个问题不只是根据当下环境而发出的提问。即使没有各种突发,我们似乎对看电影的兴趣在逐渐降低,对电影的注意力也因为各种短时间解说视频而分散。
电影,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电影?为什么是电影?

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电影就是电影,没什么特别,那就错了。电影把人的观念、审美与技术结合于一身,可以说,它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而电影本身,其实也有区分。与中文表达不同,电影在西方语言里可以是film,可以是cinema,可以是movie.要说三者区别,《如何读解电影(插图第4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 film,普遍的说法,没有特殊的含义;
- cinema,带点高级,带点美学,有点逼格;
- movie,商业。
不管何种定义或类别,电影都是一种传播文化与美学的媒介。
若说电影也算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一种,是因为它确切成为媒介之前,已吸收了各方面的养分。例如意识。人类有了要记录自己点滴的意识,有了审美、表达观念的需求后,他们需要寻找某种工具去实现这些意识与需求。绘画、文字记录是其中一种,但人类不满足于这样静态的记录,他们发现动态的记录能更贴切地表达他们所思所想,于是又有了戏剧、音乐,甚至开始考虑周边、非周边的环境,尝试把一切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只是一方面。没有技术的支持,人类无法更好地向外表达自身。于是除了图像、文字,又有了声音、摄像(动态),有意思的是最初的“动画”,是一张张静态图像衔接而成,例如走马灯。当人类发现把连续动作的静态图像连接起来,移动观看,静态图像也能活了起来。他们找到了呈现动态图像的诀窍,进而在这方面的技术上用力,电影便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有了雏形。
他们当然不满足于此。于是在声音、构图、色调、镜头再下功夫,心理学、光学等各种学科被运用在电影里,就像大卫·林奇,他如果希望观众在电影院观看他的作品时如身临其境,那么他就要考虑许多可行的因素。毋庸置疑,当人们开始关注电影并将其视为一门专业,它必然要发展起来,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

电影因为人们的需求而诞生,这一点就实现了它对人类的影响。当它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它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仍要强调,电影只是一种媒介。因此,创作者透过它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经济观甚至是政治观等等,观众如果能领会创作者的心意,那么也会受其影响,引发思考。有时候大家还会模仿电影情节或者审美,让自己的生活也充满着电影桥段的情调。当然,也有一种纯粹的奶头乐,让人们短暂地逃避现实,放弃思考。
有人(包括业界、创作者)透过电影制造更高级更有深度的思想世界,于是众人对电影的要求,加入了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各种主义的元素,又根据创作题材加入特效,增加科幻观感,随着关注电影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宽广,电影也变得多元化。

但电影也一直受到冲击。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人们可选择的接收信息的媒介多种多样。录像、广播似乎已成为时代的历史,电视正经历着冲击,互联网各种社交平台提供的便利性与快捷,让人们足不出户,甚至不耗费成本就能看完(未必都是观赏)一部部电影。电影院为了营利,在电影放映时段和频率上做调整——我们也难以自由选择我们想看的电影,电影院只让我们在有限的清单里做决定。
这是否就能说,电影对于我们而言已可有可无?也不是。就明星而言,在大屏幕上展现自己的实力仍是他们的追求;电影技术如今也扩散到观众现场体验上,例如电影座位也是特效呈现的道具;大屏幕能呈现的视觉刺激与想象,是“公仔箱”电视机或电脑无法替代的。电视可能接近日常生活,电影是我们对追求美的保持。只是多媒体时代带给电影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让自己屹立不倒,是电影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综上,《如何读解电影(插图第4版)》是一部偏理论的解读电影指导书,这本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译者刘宇清作为大学本科生教材,也得到学界相关专业师生的高度好评。书中附有不少理论模型,对于有心学习电影理论或者想更深入解读电影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它的视角也不局限于对经典电影的解读,而是把电影放置在人类的思声色美各方面发展中,明确电影对于人类而言必不可缺的位置,也清晰它与其他多媒体、与人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视野,而我们读解电影,不就是需要这样的基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