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lennox 冷战三部曲 推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vallennox 的冷战三部曲包括(按书中的时间顺序):
《西柏林的陌生人》卡尔·梅森(安德烈)&莱纳·沃格尔
《斯特拉斯堡的乌鸦》康纳·海因斯&安东·安德烈耶维奇·索科洛夫
《卢比扬卡的孩子们》瓦西里·尼古拉耶维奇·安德罗索夫&费利克·安德烈耶维奇·奥尔洛夫
我不知道vallenox毛毛鸟 太太是什么背景,但是一个沉迷冷战史的外交官家庭的孩子如果决定去写耽美,写出来就是这个效果。太太写得太真实了,真实在三点:
其一是把科层制官僚机构内部运作的细节写透了,克格勃、军情六处、美国大使馆、斯塔西……这些威名赫赫/臭名昭著的庞然大物,互相之间、内部各部门之间、每个人之间,细究起来充满了推诿扯皮和社畜的疲惫感。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机构在微观上运行的样子啊!上级努力整活,画饼欺骗,威逼利诱,下属摸鱼摆烂又不敢摆得太明显,能写出这种真实感的太太,在人情练达方面已经堪当老师了。此外,情报机构所特有的那些细节:武器的、心理的、地理的、社会的……我小时候迷恋特工电影,特工书籍,是一种对这一“全能职业”的热情,到现在我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大人,但是这种好奇心依旧,我依然觉得这些我永远用不上但却真实存在着的知识很酷。冷战三部曲比市面上大流的特工书籍更厉害的点在于,情节的推动是建立在这些间谍知识上的,全书被间谍世界的规则支配着,情节经得起推敲,不像很多特工体裁的书籍/电影只是把一两个特工技巧摘出来作为点缀的珠宝,核心还是言情/BL(看这种不能带脑子,带了脑子就会骂作者/编剧简直白痴)。
其二是环境描写。太太笔下的世界太真实了,没有去过英国、欧陆、俄罗斯的人可以借此纸上旅游。读到太太描写小雪在电车道上铺了一层的时候,我重新回到了在莫斯科的那段时光,天上下着小雪,电车道的石板路上薄薄地铺着一层干雪,走过去就是一列薄薄的脚印……那段日子在我眼前重新出现。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在书中数不胜数。太真实了,简直是纪录片一般的环境复刻。除了自然环境外,冷战期间的社会环境也描写得极好,例如酒馆里传递情报和小物件的气动装置,我至今没有见过实物,只在老电影里见过,凡此种种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小物件,令我大开眼界。最难能可贵的是书本书严格坚守了“时代性”,角色没有突破时代局限的语言和行为(穿越者行为),不会让读者产生违和感。但同时,书中角色的思索和感情,又如此鲜活和可理解,没有经历过冷战时代的我们,可以从中稍微了解下那个冷峻的、苦闷的、紧张的特殊时期。全世界的压抑感乌云样笼罩所有。
其三是感情描写。虽然是耽美文学,但是其中的感情发展是清晰的、自然的,角色有成长和变化。三本书都是“两个特工一起背叛全世界”的故事,听上去很离谱,现实中也基本不会发生,但是太太以细腻的文笔使一切变得合理了。例如费利克给安德烈写信时委婉地说“我时常想起在黑海的日子”,虽然放在苏联、克格勃、共产主义、反同文化的大背景下显得扎眼,但真挚的强烈的委婉的爱意,和异性恋没有区别。某些异性恋男性(@共和国之404)因为本书的男同性恋题材而拒绝阅读,我认为是一种遗憾(也可以理解)。电影《窃听风暴》拍摄时,斯塔西拒绝实景拍摄,给出的理由是“我们的雇员中没人发生过这样的背叛行为”。这种冷冰冰的现实令人无奈。但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特工魏斯曼帮助了被窃听的剧作家和演员夫妇,被当作工具的特工们彼此相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人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