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爱所做的,总是发生于善恶的彼岸”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时无处不被世俗的枷锁禁锢。然而,自认为是世间万物主宰的人类,却比世间的一切更受奴役。 ”
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是在文化上被决定了的存在。然而文明的力量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原始且具有爆发性的激情的伤害。
社会舆论总是不断地在诱使我们默认利己主义是恶的,利他主义是善的,集体的平庸是有德性的,而大胆的创意是一种恶。
我们的道德义务是去寻求个人自身的自我利益,我们行为中的对与错,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我们的自身利益。
但是人的本性又导致我们很容易偏向自我利益,而非偏向他人的利益。自我利益是我们本性中合法的一部分,而自私则是一种越轨,一种对于道德立场的不接受。
自我利益和自爱在道德的本质上是善的产物,这些并非要以他人的合法利益为代价。当存在与自我利益有关的道德冲突时,就需要一个公平的裁决过程。
由此可见,伦理利己主义的悖论就在于,为了达到利己主义的目标,一个人必须放弃利己主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一个利他主义者,而这正是利己主义者利益。
伦理相对主义,即道德原则完全凭借文化和个体的认可而获得它们的有效性。所有的道德理论都承认道德服务于人的善,尽管它们各自赋予这一观念不同的权重。
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今村昌平执导的剧情电影《楢山节考》讲述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
导演今村昌平用温暖而抒情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冷酷而悲伤、违背普世伦理道德的残酷故事,以悬崖推父、楢山送母等情节,诉尽人世之苦与人性之恶!
这部电影里面有太多令我的灵魂感到震颤和不安的陋俗、嗜欲、兽欲的情节,是我迄今不敢再回放第二遍的一部电影!
还有杨显惠的作品里也曾讲述过某个特殊年代里同类相食的诸多例子,因此倘若将常人做出有违普世价值观之举,归因于贫贱或生存的需要而导致命如蝼蚁,是否合理?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曾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本书作者认为,在一个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的世界里,伴随着恐怖主义和种族灭绝的危险,我们需要一种全球合作的观念和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的观念。
诚如尼采所言,“被一个时代感受为恶的东西,通常是以前曾被感受为善的东西的不合时宜的尾音,一是某个更古老理想的返祖遗传。 人们最终爱的是他们的欲望,而不是所欲望者。”
因此我们需要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基础之上,以社会契约论对道德动机进行解释,对人的伦理道德行为进行规训与惩诫,如此才能拥有一个“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