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中国文化:考古学家带你考古美食,一起感受舌尖上的历史,学一门有滋有味的学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王仁湘是一位考古学家,这样的身份来研究饮食,绝对值得期待。
这是一本考古饮食的书,把饮食和历史相结合,历史不会枯燥。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书中没有呆板的数据和枯燥的考古报告,而是用古诗、故事和趣闻描绘出雅俗共赏的人间烟火。
本书作者参考了240部文献,用四年时间打磨而成。书本装帧精美,全书640页,在卷帙浩繁中嵌入古色古香的插图,把一部舌尖上的历史娓娓道来。
本书兼具工具和闲书的双重价值,书中罗列出大量和食物有关的菜肴、诗歌、名人、典故。爱好考古、爱好历史、爱好美食的读者必定不要错过。
推荐理由之一:有趣的史料
1、古代中国一度盛行用餐叉吃饭,为何后来用起了筷子?
2、商纣王残暴无度,竟是用青铜器饮酒所致?
3、中国有一种烹饪技术,为何是以烹调盛名的法国而没有的,甚至连概念都没有?
4、大臣早上吃了几个鸡蛋,乾隆为何大呼奢侈?
5、早朝是件苦差事,百官上早朝为了不挨饿都带什么食物?
6、被苏轼称为“人间绝无此味”的,竟是一碗萝卜羹?
推荐理由之二:刻在历史印记里的俗成
1、中国的菜系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公认的八大菜系,书中详尽了它们的形成和特点,通过这些乡味即可了解不同地区在吃什么、怎么吃,亦作为专业的谈资。
2、中国人喜欢以多彩的饮食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对节日的理解都表现在饮食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过年吃饺子。。。。。。书中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自然法则的节气中,介绍了属于各自的风味饮食,以及不同饮食带来的象征或寄托。
3、古代服务行业的地位普遍低下,但是厨师可以官至宰丞。在古人眼里做菜是一门哲学,就连老子都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书中论及了历史上的食官、庖人和食经,还告诉我们“君子远庖厨”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君子就别进厨房。
4、吃白切鸡配蒜蓉酱、吃烤鸭配甜面酱、吃叉烧配蜜汁酱,这些搭配并不是新式吃饭,而是古为今用。文中告诉我们“一肴配一酱”的吃法是怎么来的。
推荐部分仅是书中一角,作者对五味调和、茶道酒令、吃的艺术和礼节、古人的饮食观等,都有精彩的描述;书中还穿插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吃货”。
人类是在不断开发食物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悠久而发达,在世界饮食体系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被《舌尖上的中国》刺激着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饮食与中国文化》,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人类如何从无滋无味到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