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但不能接受我的孩子过那种人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已经看完两天了,一直在想写点什么好。这本书能出我挺意外的,我前一份工作是在某大型进出口图书公司做外版书采购,有一段时间被通知批量下架了很多()相关的书,连《朱利安是条美人鱼》(Julian Is a Mermaid)这种绘本,也下架了,虽说这不是公司个别人的决策,但当时部门领导的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她原话大概是这样的:
“我理解这个群体,也有朋友是(同性恋),但如果我女儿也这样的话,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她还在群里分享了一篇公号文章,大意是同性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最后发表读后感言:“有病就要去治病”。同性恋非罪化非病化已经多少年了,时至今日还能看见这种文章,不得不说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我很想把那篇写得头头是道的奇文也分享上来,但是时间太久远了,怎么翻也找不到。话又说回来,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要和保守人士大战三百回合,我想说的是,“我理解,但不能接受我的孩子过那种人生”这种谎言句式,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可见,这个句式,可以替换成任意你见过的长辈劝诫:
“我懂现在‘穿衣自由’,但你一个女孩子,还是不能穿太短的裙子出门。”
“丁克很时髦,但别人会猜测你们(生理上)是不是有问题。”
“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妞妞一个多孤单呀,还是再生一个小弟弟陪她玩吧。”
……
这种话,一般只有半句是真的。“我理解,但不接受”,很多情况下,就是“我不理解”。二十世纪末尾到二十一世纪初,我们这几代人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说是剧变也不为过,彼此之间能沟通已经很不错了,谈理解实在是奢望。
回到这本书。《关于女儿》令人惊喜的地方,就是视角转变,作者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出发,写她和自己不走寻常路的女儿的矛盾。统观整个故事,母亲对女儿的不满,主要来源于两点:“与众不同的性取向”和“多管闲事”,下面这段话,代表了多少父母对儿女的心声:
现在为时不晚,去找个不错的对象结婚生子吧。谁没有年少轻狂过?只要现在及时回头就好了。我是你妈,除了我,还有谁会对你说这种话?不管你怎么生活,别人都不会在乎,也不会关心你的。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本书不值一读。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在故事中设置了珍这个角色。珍自由灿烂、备受尊敬的前半生,与失智无法自理、被养老院无情抛弃的后半生形成惨烈对比,并由母亲——这个专门负责照顾她的护工亲眼见证。这个过程一方面激化了母女之间的矛盾,母亲一想到女儿的“无人照顾”的后半生,就五内俱焚。另一方面,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激发出了母亲心中的正义感,这世上本无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只是未事到临头。
珍的遭遇让母亲不得不面对这个惨烈的现实:严酷的社会环境下,大群体对少数人的漠视,才是她们母女间冲突的根源。她心中恐惧的真相,选择避而不见的事实是:无法自理的珍、被排斥的性少数女儿,甚至晚年终日劳作的她自己,都是弱势群体,正在或即将被社会抛弃。
母亲想让女儿走的那条人生路,我们每一个东亚小孩都很熟悉。书最后的导读部分,分析了韩国乃至东亚国家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原因,这里不多写了。《关于女儿》的结尾算半开放结局,母女是否和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母亲将珍接回了家住,无疑已经表明了身为边缘人,无论如何也要相互依存生存下去的决心。
写到这里,我想起看过的一部台湾的记录片:《日常对话》,导演记录的是身为女儿的自己,和多年来沉默的同性恋母亲的对话。有笑有泪,十分推荐。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轻松的人生路吗?母亲恐惧女儿走上那种被社会排斥的“少数人”的人生,但就算是循规蹈矩过了大半辈子的母亲自己,也会在气急的时候冲女儿怒吼:“你以为家人有那么容易当吗?以为轻轻松松就能成为家人吗?你们知道什么是不得不尽的义务吗?”
如此看来,循规蹈矩的人生,也未必是轻而易举,能安然走完的人生。人生的痛苦总是各有不同,女儿的反骨、任性和理想主义,都只是朝书里书外这个不能接纳痛苦的冷漠社会发出的一声呐喊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