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之前对五四运动的印象是零散的,尤其是这个运动的名字具体到了某一天,更让人产生这是一次孤立事件的印象,读完此书才知,广义的五四运动可以说是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从封建变成现代的决定性因素,依我看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五四青年节,着实是值得纪念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到底纪念的是什么,而五四精神,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这精神,还在吗?一百年过去了,那五四精神过时了吗?最让我震惊的是五四运动的巨大成果,他们通过联合社会各界,居然能让当时整个内阁下台;通过联合海外华人,居然维护了国家对山东的主权 ,最终收复山东。。。
颠覆传统文化
五四运动时期的理念是如此的现代,以至于放到现代来看都显得比现代还现代。。。可以说,是五四青年,扫除了中国的封建余孽,让中国进入了现代。有多现代?颠覆传统文化是必须的,重估一切价值,像废除汉字这种极端的就不说了。还有:
- 追求人人平等,反对父权,反对孝道,极端点的:不认父母。
- 追求个人自由,反对大家庭,离开家族大家庭自行组建小家庭。自由恋爱更是不必说。
下面一段文字是由一个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所写的,它说明了当时的中国青年如何把这种新的人生观过度发挥:
中国青年思想,以五四运动前后变动得最厉害。那时的青年,大家嚷着反对家庭,反对宗教,反对旧道德、旧习惯,打破一切的旧制度。我在南京暑期学校读书,曾看见一个青年,把自己的名字取消了,唤做“他你我”。后来到北京,在北大第一院门口碰见一个朋友偕了一个剪发女青年,我问她:“你贵姓?”她瞪着眼看了我一会,嚷着说:“我是没有姓的!”还有写信否认自己的父亲,说,“从某月某日起,我不认你是父亲了,大家都是朋友,是平等的”。
嗯,感觉有豆瓣的味道了。。。反正,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成功了吧。大家庭制度仍然普遍存在,白话文仍然不算成熟的语言,甚至越来越幼稚。思想的传播当然是通过报刊杂志和青年的热情,新青年杂志一开始发行量1000份,五四前后两年,翻十几倍发行1.3万份。而当时的学生不到十万。杜威在中国的五次演讲(一)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二)教育哲学(三)思想之派别(四)现代的三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伯特兰·罗素、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五)伦理演讲集结出版,两年内再版13次,一共出了13万本。当时大学生总数都不到这个数字,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可见当时的大学生追求思想进步已经成了风潮。当时还有很多人下乡普及新思想,搞大众教育,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毛润之。
学生引领社会变革
狭义的五四运动本身更是令人震撼,五四运动是纯青年发动的,有组织有纪律,最终带动全国:
1919年5月1日,杜威及夫人来到中国,他在6月20日从北京寄给远在美国的女儿的信中说:附带说一句,我发现上次我把这里的示威游行比作一般大学里男生宿舍的打斗,对这里的学生说来有欠公平。整个示威游行经过了精心的计划,并且比他们预定的时间提早结束,因为有另一个政党也要游行示威。他们的运动如果在同一个时候,会给误认作是被政党利用,而他们要以学生身份独立采取行动。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一个清除式的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且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五四运动的一系列事件和当时社会的反应着实让人瞠目结舌,放到现代社会那是很难想象的,五四运动虽然是青年学生带动的,但其实是一个全国性的,跨阶级的运动:
- 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见政府态度强硬,带头辞职,随后全北京大专院校校长集体辞职。
- 因为北京三十多个学生被抓,上海学生积极活动,才用了两三天时间,全上海罢市。
- 上海罢工,不但工人支持学生参与罢工,连公司经理和企业主也支持自己的工人罢工。
- 长江沿岸各城市响应一起罢市,最后导致沪宁杭三地长江流域停航,火车停运。
- 巴黎和约签订当天,北洋政府通电要求中国代表在合约上签字,巴黎的华人直接包围中国代表所在宾馆和疗养院,阻止他们前往会场签字,直至会议开完才放人。
这么大的牺牲,当然不是白干的,当时提出来的几大要求,最后都溢价达成了,毕竟,最后搞得总统都辞职了。。。这样的成就,居然是在完全和平,没有流血的情况下达成的:
- 要求一,拒绝在巴黎和会条约(将德国在山东的主权转给日本)上签字。达成,代表被堵截,未能签字。
- 要求二,惩办卖国贼曹、章、陆。最后三人被罢免,大总统徐世昌请辞未被通过,总理钱能训和全体内阁的辞职被批准。
- 要求三,挽留傅总长、蔡校长,取消田任教育总长之议。最后蔡元培回任,但傅增湘不愿回任,算是勉强达成。
- 要求四,政府应撤去对学生做猛烈压力的措施,以维护人权。被捕学生放人,达成。
三年后,在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