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现代小说,突破应试框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19到1948,从具体的文本,通过把握作者的年代、思想及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窥现代思想的蓄势与待发。就像后记中作者说:“ 按年份选作品,就不能老想着“文学性”“艺术价值”这些词儿,而得另立标准,这标准,就是'最能反映那一年的时代情绪'。 ”
《水浒传》或《海底两万里》这些小说还稍好,中小学阶段最麻烦的是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鲁迅、老舍小说这类带有批判性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作品都只被用来论证旧社会的黑暗、革命的必然,以及新社会的幸福。而1980年代对人性的关注,既是留给今天语文教学的遗产,也是另一种包袱,比如文学阅读的“人性腔”就是后遗症——什么小说都从人性层面解读,成了另一种千篇一律。
除了这么读,还能怎么读呢?我们还说回《骆驼祥子》,你有没有想过一边读小说,一边找一张民国北京地图,圈一圈书里那些地名?如果你圈过就会发现,虽然这部小说不是在北京写的,但老舍就跟心里揣着一幅北京地图似的,地名如数家珍、路线分毫不错,全能串得起来。这还不算,如果再补一些民国北京的历史知识,就不难发现,这些地名和情节配合在一起,勾画出的就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生活和城市空间的图景。
如《孔乙己》第一次运用了儿童视角讽刺社会现实,并起到启蒙群众的作用。让每一个读到这篇小说的人,对这样的社会产生强烈的憎厌之情。
又如《莎菲女士的日记》,
整个挣扎的过程中,女性内心深处的欲望、迷离、空虚、冲动、思虑,都被毫无隐晦地书写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没有被母爱圣洁、大家闺秀、端庄矜持这类话语遮蔽的女性声音。而这一表达能够区别于历代男作家模拟的闺怨作品,能够表现出一个深受启蒙思想洗礼的女性的声音,还要归功于日记体小说这种带有现代意味的文学形式。
也要看到经典的不足,不将其神化,对作者的时代局限性避而不谈。
《小二黑结婚》中的新力量冲出了旧枷锁,让自由恋爱走入劳动人民的思想。
但当金旺发动群众开会斗争小二黑和小芹的时候,区长一句“你自己看看你打扮得像个人不像?”引发了羞辱狂潮。赵树理那狂欢式的喜剧场面背后,依稀能看到时代的暗影。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