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记载的生活
都说“民以食为天。”耕种也就成了生存的根本,可是人多地少,围绕着生存就产生了一系列新鲜营生,用他们的话说:“还不是混口饭吃。”早些年,冯骥才以天津卫为背景,写过两本《俗世奇人》,写出了北方的各式乡土怪客、奇人妙事,让人见识了老天津卫的真实情景。
如今有幸见到了《故园奇人不耕田》这本书,给我们揭开了南方手艺人的悲喜人生。本书作者谈正衡,畅销书作家,地域文化及民间文化研究者。曾为《文汇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北京汉声中国风系列丛书》撰写大好江南的饮食情趣并有多本畅销书问世。
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影子。虽然不曾挨冻受饿,但是物资供应还是贫乏的,因此偶尔能听到“爆爆米花”的吆喝声,早就让我们这群半大孩子欢呼起来,拿着米碗、端着盆一会儿就排起了长队。
南方称作“炸炒米”,北方称作“爆爆米花”,叫法虽然不同,却做得一样的事情。我们这边以爆大米为主,偶尔有爆玉米花的,不像南方可供选择的花样繁多。一小杯大米加上点糖精,倒进乌黑、密封的铁罐子里,再用一根铁管紧紧铁罐盖,然后就将铁罐子驾到火炉架子上,一圈圈的摇动,炉子上的火不大,却给铁罐子暖暖的温度,罐子口有个小压力表,可并不用看,爆爆米花的人就知道什么时候好了,全靠经验。 卸下铁罐子,塞进一个带橡胶头后面拖着长长尾巴的大口袋里,一声吆喝,脚上一使劲,压舌打开“嘭”,一团白气,一股甜甜的米香,跟着一大团白白的胖米粒,一起冲进了大口袋里,这时交了钱的买家,赶紧抖落着大口袋,将白胖的米粒装进带来的大盆中,欢天喜地的往回走了。 排着队的我们在甜米香的围绕中,咽下口水耐心等着轮到自己的那一锅。虽说也害怕“嘭”地巨响,但是有美味的诱惑,胆子也大了不少。 带甜味的爆米花,就是接下来那段日子里最好的零食,用塑料袋装了,扎紧袋口防止受潮,每天都能吃到一小碗,倒不是缺粮食,只是因为爆爆米花的人不常来,实在是怕吃完了接不上。
现在的孩子们,一定没见过那阵仗,危险不危险先不说,就是整个流程就缺少了卫生保障,也不知放在地上的大口袋干净不干净,那糖精就是有害健康的呀!还有那个黑黑地铁罐子据说就含铅,可当时的我们都开心地享受了美味,也没落下啥毛病。 慢慢地,再也听不见爆爆米花的声音啦;汽车站旁的“合作社”不见啦;粮本停用了,粮店也消失了;曾经洪亮的“磨剪子,锵菜刀”的吆喝声,也难得听到……好些个承载生活的营生就这样消失了。只有在影视剧里才偶尔看得到它们的身影,却让现在的孩子们,充满了好奇:这些都是真得吗?零食不应该在超市里买吗?买粮还用拿布袋子吗?
看到孩子们疑惑的眼神,真是要感谢艺术家们的创作、感谢作家们的书写,才得以让曾经的手艺人,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讲述着曾经的苦难、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迫不得已。 生活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在平淡中总透着些许辛酸,让人总能在回忆中满含热泪。但人终究是有胆气的,在千难万难中历炼自己,于苦难中寻找快乐,或精进了自己的手艺、或磨炼了自己的性格。怎样都不辜负这世间的光阴和人间的美好。曾经的一门门手艺,一个个故事,都定格在书页间,变成了黑白影像,照耀着未来,诉说着过去…… 历史不会忘记,故园里确有一群不耕田的奇人,男男女女、高矮胖瘦,喜怒笑骂中展现出市井小民的生活,留下了讨生活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