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苦难是欲望
现如今,我们仍然热衷于探讨生活的意义,不管是内卷996打工人还是佛系躺平低物欲,似乎都是挣扎在寻找生活最终平衡的路上,其实早在三十多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就在晚年思考了很多关于在充满欲望的社会中如何寻求自我这类的问题,并且把自己的感悟包括自己的人生经历都写入了这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之中。 “心中的悲伤能杀死许多人。心碎造成的死亡比核辐射造成的要多得多。”心碎的原因有很多,而很多都关乎欲望,对于生活质量的欲望、对于复杂情感的欲望、对于性与爱的欲望……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我”的、舅舅的爱情与婚姻,似乎都是一个反复心碎的过程,人世间有那么多种苦难,索尔·贝娄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的,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东方的苦难是匮乏,西方的苦难是欲望,而俄国呢,“俄国人有一种特殊的财富,那是一种信念,认为俄国是更深厚、更诚挚情感的故乡。”而西方只不过是一所收容因情感冻疮而截肢的人和其他情感瘸子的医院。现在,咱们的生活水平是提上来了,可能也会面临相同的问题,物质丰盈的同时,也需要内心精神力量的匹配,不然就会在充满诱惑与迷惑的世界里迷失,就会死于心碎。 小说的架构和故事其实都不复杂,植物学家舅舅贝恩是“我”最亲近的朋友,和舅舅的每次谈话对我来说都是节日,贝恩也认为“我”是他唯一能进行高水平交流的家庭成员,而舅舅这个专心于科研的怪才,却意外的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段婚姻,娶了小他三十多岁的富家独女,这无疑是件危险的事情,表面上拥有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很有文化气质的美丽伴侣,但实际上是将他与世隔绝的人生拉回到虚伪的现实之中,对于原本充实的理想主义者来说,就是陷入了大多数人所关注之物的迷宫之中。当然“我”也有着自身的困境,“我”有一个爱人,我们有一个孩子,但是她却不爱“我”,不愿意和“我”领证,带着女儿远走他乡,又与一个经常让她身上淤青的家伙在一起,而“我”除了精神上对舅舅的依赖,也似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然,书中很多是篇幅不是讲故事,而是炫杂学,写着写着索尔·贝娄就会情不自禁地展现他对于各种方面学问的涉猎,发表自己对于各类问题的看法,但都是实打实的表述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意识流,博学多才的人总是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