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摩西和希伯来人一同来到红海边,摩西说:“我们现在要向海洋进军,上帝会把海水分开,我们会在干燥的土地上走过海洋。”然后摩西走在前面,他和徒众走向大海,他们将穿越海洋和沙漠走向有牛奶和蜜糖的绿洲。这就像一家公司,正处于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原地踏步则面临生存的危机,变革是艰难的,却是必然的选择。
迈克尔.哈默,企业再造之父,20世纪著名的管理思想家,他和詹姆斯.钱皮合著的这本《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不仅阐述了再造的理论,也展示了多家知名企业的再造案例。在我看来,企业再造理论的最迷人之处就在于这是一条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什么独特的背景,不是短期行为,也不存在其他选择,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将一次次打破固有的观念、组织形态、运营模式,一次次地进行自我的变革、再造,直至将变革常规化。而当我们知道这是一条必由之路,我们却不敢说企业再造一定会成功,因为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走的并不容易,甚至无比艰难,这需要从价值观、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的准备,需要自上而下持续的关注和沟通,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不能满足于点滴的成就,也不能过早收手不干……
1.价值观的改变
再造不仅在企业结构布局的变化,还需要企业的文化发生重大变革。员工们要深信自己是为顾客工作的,而不是为自己的上级领导工作。就像现在我们讲“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体验”,说起来容易,但是即便是在日常工作中并不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员工,也要想到工作的目标是要使客户满意。当然,员工观念的改变需要高层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将这种价值观付之实施。
在再造后的企业内,员工需要有新的价值观念:我们的工资全都是顾客给的:我必须做令顾客满意的事;本企业内的每一种工作都是重要的:我确实在起作用;单是出勤不能算是工作成绩:我创造了价值,我得到报酬;当仁不让,遇事不推:我绝不回避问题,我一定要使问题得到解决;我是小组的一名成员:我们大家风雨同舟、甘苦与共,要么一起失败,要么一起成功;我们人人都不知道未来的工作怎么干:我的职务的一部分是不断学习。
员工工作时的基本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工作的态度也就随之改变。在这些价值观的支撑下,员工会自发地参与企业再造,会接受公司必须进行变革,而不再本能地抵制。人都需要安全感,所以习惯于过去安稳的状态,面对变革,员工会有畏惧和抗拒的反应,这对于企业再造当然是不利的。所以企业要使员工接受新的价值观,也是接受变革再造。
员工不会一下子就接受新的观念,这就需要高层领导不断地唤起员工的激情和使命感。于是,需要一名目光远大又有鼓舞能力的人,他有企业未来发展的构想,他有充足的信念与热情,他代表了精神力量和理想。他勾勒出公司美好未来的蓝图,并持续不断地与中层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把他的信念传递给员工,使得员工接受,使得企业上上下下都处于拥抱再造的氛围当中,大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劲儿才能往一处使,企业的变革再造才有基础。
2.对业务流程的关注
自从亚当.斯密首先阐述了劳动分工原理,亨利.福特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分工的概念,要干的活被分成各种更细的、重复的操作,出现了自动化流水线,大公司的典型组织结构也变成了金字塔式。这种组织结构便于管理和计划,操作也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市场的增长、顾客的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速度、竞争的性质等不断的变化,现有的公司结构和运营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哈默在《企业再造》这本书里将这种力量称为“3C”(customers,competition,change,即顾客、竞争和变化),这些构成了新的环境。
在新的环境之中,我们要关注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变为“以流程为导向”。
业务流程是一系列业务活动,其中包括将某种或多种东西投入并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在现在的公司内,我们当然也有流程,只是更多的是直线化的流程,是公文漫长的旅行,是不同部门间的壁垒。而哈默指的流程,是一种自然的顺序,当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把过去固有的基础打破,这个业务如何跑是最顺畅的,如何最快最好地将产品交付给客户,而我们的成本还能降低,我们的利润得到提升,公司的影响和声誉都在变好,这本应是一个自然舒适的过程。
哈默在《企业再造》这本书里举了不同的例子,有些是某企业某个模块的变化,而这带来了显著的盈利提升,阅读这部分的时候,我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IBM Credit这家公司处理融资申请材料的案例,材料不再从一个办公室转到另一个办公室,而是设置了一名综合办事员,他办理核定申请材料的全过程,材料不再需要转来转去了,效率大幅提升,处理时间从7天缩短到4小时,客户满意度提高。柯达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也进行了重塑,新的流程叫作协调一致工程,他们利用了产品设计的整套数据库,每天把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成果收集起来,并将各个成员的成果结合成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每天上午下班后,设计小组检查一下别的组前一天的工作有没有带来问题,发现问题则及时更改。模具设计人员可以在产品设计完成之前就开展自己的设计工作,时间和成本都得到了降低。
在后面的几个章节还有杜克电力公司、IBM和迪尔公司变革再造的案例,这三家公司变革的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进行了企业再造,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这三章,哈默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由亲历企业再造的领导者对谈,或者作者参与谈话,讲述了这些公司从局部到整体的变革。再造并不容易,这三家公司变革的过程也都是磕磕绊绊,遇到阻力、遇到问题,但是高层领导始终坚持,他们意志坚定,实施了再造理论的各种方法、技巧,适当调整策略、解决问题,直到看到企业经营向好、利润大幅提升。
当然,关注业务流程也要做其他的配套,包括工作职位和结构、管理和测评制度等,这些都要根据变化后的流程做出调整。
3.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企业再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很正向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公司对技术的看法是有误区的,因为他们总是通过当前工作流程的透镜来看待技术。信息技术不是在流程不变的背景下进行的手工转线上,虽然这种线上化的过程也会提升效率,但这不是变革再造。我们决不能让信息技术适应现有流程,或只是进行小修小补。
诚如本书作者所说:人们的需求和愿望是受人们对可能性的了解制约的。我们如何去想象我们不知道的事物呢?技术中蕴藏的可能性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这是大多数公司面临的挑战。于是作者建议我们打破陈规,我们需要学会用归纳法思考技术问题:找出利用技术后有可能打破的那些由来已久的规则,再去找出打破陈规后可能出现的商业机会。这里作者也提出了几个例子:信息能同时在需要它的地方多处出现(共享的数据库);一名通才能做专家的工作(专家系统);企业能同时获得集权和分权的好处(电信网络);决策是每个工作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决策支持工具如数据库存取、建模软件);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随处收发信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和便携式计算机);同一位潜在客户的最佳接触方式是有效的接触(交互影碟);事物会告诉你发生的地点(自动识别和跟踪技术);随时修改计划(高性能电子计算机)……
在应用技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有个秘诀,那就是他们总是在急需的技术未进入市场之前就提前拥有。这要求公司具有领先于市场的远见,判断出什么哪些技术是有发展前景的,然后迅速提前地引进、研究,早做准备。
技术是再造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但不是企业再造的唯一要素。或掌握先驱技术,或合理利用技术,这两者都很重要。
4.争取再造成功的启示
在《企业再造》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先从正面讲了再造的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基本的、彻底的、显著的、流程。再造是重新开始,是在一张白纸上重新开始设计,是对业务流程的结构提出跟过去大不相同的创见。
在这个笼统的定义的基础上,两位作者书的最后又对再造的过程进行了一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可以理解成反向的框定,包括:不应试图适应流程而不是再造流程;不应不以业务流程为重点;不应只注意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而忽视一切;不应忽视人的价值观和信念;不应满足于点滴成就;不应过早就收手不干;不应事先对再造的范围设置种种限制;容忍现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态度会阻碍再造的启动;企业再造从不自下而上地发生;不应指派不懂企业再造的人来领导变革;不应舍不得向企业再造投入资源;不应把企业再造淹没在公司的日常事务中;企业再造的项目太多会分散精力;不应分不清企业再造和其他经营管理改进计划之间的区别;不应把精力只集中在设计上;无法在力图不得罪任何人的条件下实行企业再造;不能在遇到有人抵制企业再造时便缩手后退;不能旷日持久(12个月已足够长)……于是企业在进行再造的过程中,可以对照着这些“不应”“不能”,以找到错误和问题,及时解决。
企业再造需要立志成功,需要勇于行动,它是重大的创造性劳动,也必须变为常规化的工作。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无论我们多渴望安全感和稳定,也要明白这就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洪流当中,变革是大势所趋。不仅仅是公司,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做出改变,持续地学习、成长,步履不停。再造不仅仅是管理理论,也是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