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悬疑)小说家的创作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谈及欧美悬疑小说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这个名字必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她的处女作《列车上的陌生人》就已经展现了其不凡的才华与创意,后续的“雷普利系列”更是奠定了她此后不衰的名声和地位。
而这本《悬疑小说的构思与写作》则是帕特里夏的一本创作谈,在这本小说中,她主要以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例,来谈谈如何创作一本小说(而不单单是悬疑小说,这一点在后面还会论及)。
帕特里夏在这本创作谈中的态度格外真诚,她在开头直白地说本书“是从商业角度来理解悬疑小说写作的”,并且在后面强调“一个作家必须努力为自己宣传”(在我们当下称之为“营销”)。
帕特里夏的这些说辞并非是要将写作庸俗化。要知道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悬疑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消遣,而商业性则是悬疑小说家们追逐的核心目标之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悬疑小说是一种讨好读者的媚俗文学,帕特里夏在创作谈的开头就说,“在写书的过程之中,那个你首先应该想要去取悦的人,是你自己”,如果一本书写下来你自己都是快乐的,那出版商和读者也将会有相同的感受。
帕特里夏的这一观点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我手写我心”,在这一点上,悬疑小说的创作和所谓的严肃文学并无本质的不同。
在真诚的态度之外,帕特里夏在《悬疑小说的构思与写作》中还真正抛出了许多创作干货,本书的篇幅并不长,但作者的创作谈却格外的全面细致。
帕特里夏从小说的创作灵感(点子)开始谈起,然后是针对这一灵感的充实(角色,背景设定和氛围等等),情节的展开,一直到初稿的润色,和后续的修订。甚至帕特里夏以她的一部作品《玻璃牢房》为例,具体谈及了一部小说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这种全面而又细致的经验之谈给想要从事小说创作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方向,但帕特里夏又强调,她在书中所写的是一种建议,而不是一种确凿的规则。
换言之,即便本书是一本细致的创作谈,但帕特里夏的创作经验也是不可复制的,她的成功更是不可复制的。
帕特里夏将这种创作的不确定性视为一种“令人兴奋的职业的原因”——永远存在着失败的可能。
因此她不会,也不可能制定出一套写作规则,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方式,对故事和角色也有不同的思考。她所能做的就是为如何写一本书提出一些方法上的建议,其中一些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而另一些可能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
帕特里夏在书中还谈及了悬疑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区别。
一方面,这二者确实存在差异。悬疑故事往往依靠逻辑布局,故事线更容易推进;而严肃小说家处理的问题往往是相当抽象的,逻辑与情节并非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悬疑小说和严肃小说的区别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因此我在开头才会说本书谈论的是如何创作一本小说,而不单单是悬疑小说。
帕特里夏说她在法国、英国和德国并没有被归类为悬疑小说家,而直接被视作小说家。在美国,“悬疑”标签只是“对年轻作家想象力的一种阻碍”。
而且这一标签往往带有一种轻视,尤其是在面对其他所谓严肃文学的时候。
帕特里夏则认为,如果作家愿意,悬疑小说也可以写出深刻思想的,她提到的一个例子是《罪与罚》,一本被视为严肃文学的犯罪小说。
当然,我们现在很少会将《罪与罚》视作悬疑小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悬疑小说确实在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一点与严肃文学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用帕特里夏的话来说,悬疑作家不仅可以描写残暴和血腥,还可以努力揭示人物的心灵,关注这个世界上的正义与不正义、善良与邪恶,以及人类的懦弱与勇气。
这种严肃的态度与游戏精神的结合,让悬疑小说也具有了深刻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已经超脱了“悬疑”这个标签。
于是帕特里夏在本书中谈论的一切,是关于小说的创作谈,而不单单关于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