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这种近代史的回忆录,一定要搞清楚历史周期,利益关系,以及屁股坐在哪边。
作为正统延安上三旗的红2代,这本书是研究建国后首都精英阶层的绝佳样本。
要读懂这本书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从一个纨绔子弟的童年开始,到赶上各种运动热血的青年,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最终如愿入狱,狱中基于前半生有限的人生经验依旧乐观(见北岛《七十年代》),最后被捞出来(其母曾为周的机要秘书)——而很多狱友都没能挺过那十年,乘着改革的春风,借着顶流的信息和资源在80s果断润美国——一个学美术出身的,能去华润经商,最后成为汉学教授,官拜米国国务院,以现在的眼光看多少都有点魔幻,但这确是那个年代很多红二代的范式模板。
很多关于当年的生活和人物的描写生动有趣,但对顶层只有捕风捉影,连野史都算不上,水平可能还不如现在的互联网键政。书中折射出当年文艺界的焦虑,跟对了人打了天下也喝到了汤,然后就飘了,对底层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见到手艺人衣不遮体),又眼馋顶层的绝对权利(隔壁独栋童话楼和小公主),慢慢觉得自己也行了,最后被现实教做人。纵观古今,历朝历代,文艺界只是政权装点门面的东西,可以没有,但干政确是万万不行的,赏你口汤喝就不错了,还想吃肉,做梦。
书中说,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所以是张牧之还是张麻子,不过取决于屁股坐在哪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