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的吐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开宗明义,虽然举的例子都来自本书,但这些翻译上的毛病在现在的书里相当常见,我很怀疑有大量的译者都是先用软件自动翻译,自己仅仅校对机翻稿,而且这种校对都很不认真。翻译不赚钱是真的,但要翻还是得翻好才行。
1、
P001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摈弃中国自己那伟大而古老的文明,而只是表达了一种渴望,希望通过注入革新制度和理想来达到使自己的文明重新焕发力量的目的。那些制度和理念……”
你要说译者不知道前一句里“idea”不应该译作“理想”吧,后一句里又是“理念”,除了机翻不可能有别的解释。而且“表达了一种渴望,[从句]”改成“表达了[从句]的渴望”更顺,一个问题是从句翻到汉语时的顺序问题,另一个则是冠词问题,汉语里很多场景不需要吧a/an、the翻出来的。
2、
P002 城市文明化的斗争随着晚清时期以及民国早期的政治日程,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持续了大约四十年。
Agenda在这里叫“日程”问题也挺大的,当然“议程”也未见得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这里太生硬了,那么干脆按一些汉语口语的方式去掉“或”,要么就“以各种形式”。
3、
P119 在新政时期的第二阶段,立宪主义者,一种新型的超官僚主义政治的领导者在成都出现了,他们对省级行政管理机构发出了公开挑战。
先不管“超官僚主义政治”这个词,只说同位语的问题。S+同位语+VO在汉语里最好的处理方式还是拆分一下。例如:……成都开始出现了立宪派,他们是×××的领导者,公开向省级行政管理机构发出挑战。另一个问题是并非所有“-ist”都是“-主义者”,往往可以用“某某派”,尤其是“立宪派”在汉语里是一个标准的表达方式。
4、
P122 成都的改革群体,以其小而精英化为特点,常常在重要的公众意见中起作用,支持制度上的以及文化上的改革。
也是修饰性的部分的问题。拆分一下:成都改革派的特点是小而精英化,他们常常影响重要议题上的公众态度,支持制度和文化改革。
5、
P129 帝国主义的压力与催生了新政的外国思想,是否被远在中国西南边陲之地的人们将其与改革措施本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公开的问题,对于它,我目前的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个错是open,是(答案)待定,显然不是公开,这一句应该是“这个问题答案有待商榷,但我目前的回答是否定的”。前半句的结构也很别扭,可改为“远在中国西南边陲之地的人们有没有把改革措施本身与帝国主义的压力以及催生了新政的外国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6、
P131 他指出,经济上的毫无保障是四川省大量农民和劳动者沦为数量庞大的乞丐的主要原因。
经济后面的“上的”冗余,而且后面“大量”和“数量庞大”不用同时翻译出来。可以改为“他指出,经济毫无保障是四川省的农民和劳工大量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
7、
P141 这场运动产生于中英两国政府的争执,英国坚持只要鸦片还在继续生长,而它本身又在中国有销路,印度的鸦片就应允许进入中国。
Grow显然应该是种植而非生长。这里指的是中英两国政府关于《禁烟条件》的交涉。这里应该是“……英国坚持只要中国还在继续种植并且允许销售鸦片,就应该允许进口印度鸦片”。
8、
P190 尹在危急时刻除了是一个杰出的军人以外,他还是股票持有者协会首领的妹夫。
股票持有者协会=股东大会,这是有汉语固定表达的。而且整个句子感觉很怪,有一种“尹昌衡在危急时刻才是颜楷的妹夫”的感觉。可改为“尹不仅是一个直面危局的杰出军人,也是股东大会会长的妹夫”。
9、
P193 这就是半秘密形式的兄弟会组织,常被人称为哥老会或是长者与兄弟会。
“长者与兄弟会”显然是作者在解释哥老会的汉语名称的字面意义,可以不译。或者说“字面意思就是兄弟与长者社会”,当然这个理解也不是完全对就是……
10、
P223 舒新城指责四川的教师以军阀对于教育事业的令人窒息的干涉为由而自行士气低落。
读起来感觉非常不舒服。“舒新城指责说,在军阀令人窒息地干预教育事业的局面下,四川的教师们却自暴自弃”。
11、
P276 国民主义者早期的基地——广州,是1920年代早期城市管理运动的温床,
这里的“国民主义”大概是nationalists,应该是指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