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失败的二手消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大学时我的创业课设计的作业内容就是二手商品市场,我给我幻想中的公司起的名就是“good well”。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美国的二手商店就叫“古德威尔”,看的时候总是在感叹自己当初,是如何与成功的商业模式有相似的概念的——你不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就是好的东西。
但是,这门课我得了一个挺一般的分数,老师给的理由是:二手商品不好定价,在国内没有市场,有点不切实际。
确实,在国内二手商品并不受人待见,很多人对旧物的态度就是一股脑把东西扔了;即使是把旧物放进了回收箱,也少有有分拣能力的人,对真正有用的东西进行分类;就算是分类了,也没有很多人会主动进行购买。
我做这个课题是因为我是一个很爱二手商品的人。沉迷于购买二手商品,一是因为我的贫穷,二是我始终认为二手商品实用且环保。但国内寥寥无几的二手平台,并没有给我很好的购物体验。它们大多定价混乱,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最近我还经常看到有些文章说二手平台上面的验机报告就是骗“小白”的。所以每次我买二手都是怀着十足的信任下单的,东西到手还得被朋友“审视”一番,在忐忑不安中疯狂测试,直至度过退货日期。
拿被书倒组狂喷的“多抓鱼”为例子吧,我相信他已经是国内最成熟的二手商品商店了。一开始的它只做书籍,到做电子书机器,后面发展到耳机,如今还做二手衣物,有一段时间我还能看到一些艺术家的木雕在上面出售。如此大规模全方面的平台,但却不受待见,原因就是它太过于“商业化”了。但是就诚如《二手世界》的作者所说的,就是因为二手商品有利可图,才会有那么多人投入这一行业的人。如果多抓鱼不想赚钱我才觉得奇怪呢。如果你是闲鱼的用户,两个平台一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有一个明码标价、商品质量靠谱的二手商店有多么可贵了。如果你还逛过国内线下的二手书店,就会愈发感叹多抓鱼的伟大之处。货源,仓储,统计……无一都是费钱费力的环节,多抓鱼能够一直在二手商品赛道中发展,已经足够令我钦佩了。
说到线下店,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会兴致勃勃地查有没有二手商店,然而很多时候,出来的结果并不能令我满意。大多数店铺挂着回收商品的招牌,却卖着潮牌的价。回收再利用只是为了更好赚钱的借口。
一方面,回收再利用成了一些商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二手商品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当下,新的东西越来越容易购买到,但它的质量却一天不如一天。我们接受商家给我们的说法:商品是有寿命的,而维修成本太高了,不划算,我给点优惠,你不如加点钱换新吧。我们仿佛占了便宜,但其实是被迫接受了这一现实。我们手里的东西不值得再次回归市场,而好一点二手商品回归市场的成本却基本等同于直接买低劣一点的产品。在国家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市场上更没有足够多的低价、高质量的货源来支撑低利润的二手市场了。国内市面上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无再利用可能的商品,中国二手市场的悲哀大抵如此了。
尽管如此,我依旧喜欢逛二手商品店铺,这是窥见当地文化的最好方法之一。我也经常鼓动我的朋友去够买二手的东西,朋友却总会说:“旧的不如新的好,都要为自己花钱了,何必省这几百块去买二手呢!”
嗯,说到底,他不够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