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龙夺宝
现代侦探小说肇始于美国,在英国规范化和发扬光大,创作出最为经典的侦探模式,而当经典派模式渐渐在读者中产生审美疲劳时,又是美国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
硬汉派侦探小说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的大萧条,社会暴力与日俱增,道德水准直线下降,野蛮粗鲁的民风和追求效率的社会风气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塞缪尔·达希尔·哈米特(Samuel Dashiell Hammett)正是硬汉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之一,1929年出版的《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则是硬汉派的代表作品。
故事讲述一位粗鲁强壮的侦探被一桩简单的委托卷入一伙暴力团伙的夺宝事件当中,对方心狠手辣、阴险狡诈,但侦探也不差,凭借着卑鄙无耻的行为和强壮坚硬的拳头,几乎是空手套白狼般在凶狠的罪犯之间游刃有余。围绕着一件稀世珍宝“马耳他之鹰”,各路人马展开激烈争斗。他们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满口谎言、自相残杀,相互挑拨离间、结盟旋起旋散,美人心计、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借花献佛,一个个诡计如影随形,能付诸暴力的绝不巧言令色,看到一线破绽立马乘胜追击,拳拳到肉的同时和颜悦色地拔枪相向。凌厉的语言和利落的节奏,让这部小说有着与英式优雅绝不相同的酣畅淋漓。
不同于经典派致力于“凶手是谁”或“死者是怎么被杀的”这类谜题,就像硬汉派另一位大师雷蒙德·桑顿·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所言:“哈米特把谋杀交回到有理由犯罪的人手中。”书中三位死者怎么死的?被人直接用枪打死的;凶手是谁?虽然不确定,但就是那帮黑社会。
有谁比暴力团伙更有理由杀人呢。不过也正因如此,这些特点也让这本书看起来更倾向于犯罪小说。
本书的节奏很快,转场毫不拖泥带水,很明显受光影艺术的影响,大抵由于美国电影工业的发达,侦探小说难免不被波及。实际上,哈米特正是所谓“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创始人,这种关于道德腐化的犯罪影片,正开端于1941年上映的黑白电影《马耳他之鹰》。创作小说的同时,哈米特还是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Inc.)的编剧。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的侦探小说早期师法范·达因(Van Dine),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后来也渐渐转为影视化的特征。同样奎因小说的主角也是强壮的男人,同时不乏直接肉搏。在美国诞生硬汉派实乃天命所归。
角落里的老人(Corner of the old man)枯瘦,布朗神父(Father Brown)外表暗弱,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游走于上层社会,彼得·温西勋爵(Lord Peter Wimsey)直接就是贵族,侦探和罪犯都是温文尔雅之辈。但硬汉们则往往活跃于底层社会,哈米特曾在侦探社从事多年,大概对粗鲁的侦探和狠毒的罪犯知之甚详。对经典派的侦探来说,他们经历的案件是理想化的智力游戏,而硬汉派则在侦探小说中注入了现实主义的野蛮活力。
本书的一大烧脑之处,在于重要的出场人物几乎都是满口鬼话,重重谎言包裹住他们各自的诡谲伎俩,光明正大的无耻行径和卑劣阴险的道貌岸然并行不悖,而侦探强大的洞察力却总能指出在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实,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大呼过瘾。
在全书结构上,更是与传统的“发生案件——调查真相——揭露事实”大不相同,全书只围绕“夺宝”这一事件,死掉的人都是因此事件而死,没有其他原因,结尾也没有侦探洋洋自得的长篇大论,所有真相都错落有序的包含在出场人物的零散对话之中,更让本书有了一些严肃文学的特质。
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还是这个看起来下流无耻、贪财好色、能动手绝不瞎逼逼的鲁莽侦探,除了“两只铁拳”之外,竟然还有“一身正气”。他敲诈勒索,他笑纳色诱,他痛殴对手,他愚弄警察,他谎话连篇,他冷漠无情,他出口成脏,他偷人老婆,但他说自己是个好人。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美国作家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著,向隅译,新星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2023年2月13日星期一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