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老师的低级错误,一个无能的评论家所能做到的极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只看了《博尔赫斯》一章,深受震撼。一,吴晓东老师的错误之多、之低级、之荒谬,令人叹为观止。二,作者的言说冲动、话语的泛滥,和在面对博尔赫斯时所表现出的浅薄,形成巨大的张力。
吴晓东老师为了评论《小径分岔的花园》,写了几百字的情节介绍,好不好不重要,但有很多事实错误。
下面我列了13处错误。我觉得,只要读过原文,这些错误都可以避免。
1.「《交叉小径的花园》这部小说在体裁上是一份犯人的狱中书面供词。」;「一份书面自白…」
——不是书面供词/自白,是笔录。王永年先生的译本《小径分岔的花园》很准确。
王译:余准博士的证言,经过记录、复述、由本人签名核实……
英译:The following deposition, dictated by, read over, and then signed by Dr. Yu Tsun…
2.「主人公是个名叫俞琛的中国人,童年时代生活在青岛海丰……」
——“海丰”在云南省。俞琛在“青岛大学”教过书。
俞琛(王译“余准”)童年时曾在海丰的一个对称的花园里“待过”,不确定是否生活在海丰。
俞琛是华人,不确定是不是中国国籍。
另外,俞琛是不是《花园》的主人公真不好说。从小说写作的角度看,《花园》真正的主人公是俞琛的曾祖/Albert。
王译:虽然我小时候在海丰一个对称的花园里待过……
英译:in despite of having been a child in one of the symmetrical gardens of Hai Feng…
3.「有一个威胁德国军队的英国炮兵阵地,这情报显然对于英德两国都极其重要……」
——这情报对德国当然重要,怎么可能对英国也重要?英国的指挥系统瘫痪了?英国不知道自己军队的位置?作者的意思应该是,“英国绝不能让德国人得到这个情报”。
4.「俞琛在逃命之前终于从电话簿上得到灵感:他可以去杀死一个与阿尔贝小城名字相同的人……」
——(1)电话簿能给人灵感?
原文写得很清楚,俞琛有了计划,于是查电话簿,目的是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名字叫Albert,地址离自己近,容易抵达。
王译:我模糊地想,枪声可以传得很远。不出十分钟,我的计划已考虑成熟。电话号码簿给了我一个人的名字,唯有他才能替我把情报传出去……
英译:Vaguely I thought that a pistol shot can be heard for a great distance. In ten minutes I had developed my plan. The telephone directory gave me the name of the one person capable of passing on the information.
——(2)俞琛只想传递情报,从没想过“逃命”。他的命运是注定的,不可挽回的(irrevocable),这是小说的前提。
王译:马登毫不留情。
英译:Madden was implacable.
5.「……而他的德国上司恰好又是一个喜欢看报的人。」
——上司不是“恰好”“喜欢”看报,上司做情报工作,看报纸是为了得到情报。
王译:在柏林闭塞的办公室里望眼欲穿等我们的消息,没完没了地翻阅报纸……
英译:A man who, sitting in his arid Berlin office, leafed infinitely through newspapers, looking in vain for news from us.
6.「……马登要追上他就得坐下一班火车。」
——没有任何根据的说法。在1916年,马登可以开汽车,或坐马车。
7.「……他潜心研究的竟是俞琛的曾祖父崔朋当年完成的两项伟大事业:一部其中人物比《红楼梦》还要多的题目也叫《交叉小径的花园》的小说,一座任何人进去了都会迷失的迷宫。」
——(1)“交叉小径的花园”是崔朋(王译“彭冣”)对自己小说(当然也包括时间等)的比喻,所指是小说本身,而不确定是小说的题目。这小说很可能没有题目,只是杂乱的手稿。
——(2)“当年完成的两项伟大事业”——完没完成不知道。
——(3)“两项伟大事业”,“写小说、建迷宫”这两件事是崔朋自己说的。Albert研究是崔朋的小说。
——(4)“两项伟大事业”,原文中没有任何“伟大”的意思。BTW作为中文系老师,“伟大”这个词过于俗气,慎用。
8.「……原来阿尔贝是一位在中国待过多年的汉学家……」
——“待过多年”没有根据。Albert只是当过传教士,没说在中国待过多少年。
王译:后来他告诉我,“在想当汉学家之前”,他在天津当过传教士。
英译:Later, he told me he had been a missionary in Tientsin before he "had aspired to become a Sinologist. "
9.「而崔朋的这部小说手稿就在阿尔贝手中……」
——不确定Albert是否有手稿。原文中,Albert只是曾经核对过手稿。
王译:我核对了几百页手稿……
英译:I have gone over hundreds of manuscripts…
10.「他已经成功地破解了这部可能比《红楼梦》还伟大的小说的秘密。」
——原文中没有任何“伟大”的意思,也没有“谁可能比谁还伟大”这种庸俗的说法。原文唯一一次提到红楼梦,是指小说的人物多。
王译:一心想写一部比《红楼梦》人物更多的小说……
英译:to write a novel with more characters than there are in the Hung Lou Meng…
11.「……这个困扰了几代人的迷宫并不真正存在……」
——“迷宫困扰了几代人”没有根据。原文对后人的描述,只是责怪遗嘱执行人坚持发表了崔朋的小说。
王译:“彭冣的后人,”我插嘴说,“至今还在责怪那个道士……”
英译:"Those of the blood of Ts'ui Pen," I replied, "still curse the memory of that monk…”
12.「俞琛和阿尔贝聊得很投入,差点都忘了自己是干什么来的……」
——错误,完全相反。
俞琛从没“差点忘”,从头到尾,他随时准备杀掉Albert,这也是小说张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原文甚至点出来了,如“躁动”。
王译: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周围和我身体深处有一种看不见的、不可触摸的躁动。
英译:At that moment I felt within me and around me something invisible and intangible pullulating.
13.「……作为城市的驻扎着英国军队的阿尔贝最终被德国人炸成了废墟。」
——“废墟”没有根据。原文仅写了“轰炸”,没写轰炸的战果。英军进攻只被推迟了5天,料成果有限。
王译:昨天他们进行轰炸……
英译:Yesterday it was bombed.
除了《花园》的情节,其他地方也有错误,仅举一例。
「《特隆·乌巴克》,“乌巴克”是个奇异的乌托邦之国,它只存在于一部叫《英美百科》的第46卷中。」
——(1)“乌巴克”即王永年先生翻译的《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Tlon, Uqbar, Orbis Tertius)。乌克巴尔是特隆的一部分,除了虚假的《英美百科全书》条目之外,也出现在《特隆第一百科全书》中,料还曾在其他虚构的书籍中出现过。
——(2)乌克巴尔和“乌托邦”完全没关系。
……
错成这样其实挺不容易的。我觉得,如果你有事实错误,就该先把原文弄清楚,纠正错误以后,才有资格去评论研究对象。在同样的逻辑下,吴晓东老师的对博尔赫斯的评价也显得很荒谬,他的论述甚至放大了这种荒谬感。
“迷宫”是个偷懒的比喻,说不清的、看不懂的往往就被推给了迷宫。作者认为《花园》有复杂的结构,所以《花园》是个迷宫……然后念叨车轱辘话,说这叫“迷宫叙事”,博尔赫斯的叙事是个迷宫,所以迷宫,因为博尔赫斯,然后说到死亡,忽然说余华《活着》也有死亡,《许三观》也一次次卖血,但《花园》的死亡率更高,像多米诺骨牌(我看不出哪像多米诺),但这就是迷宫。
作者问道,博尔赫斯为什么要迷宫叙事?
吴晓东老师的文字让人难过,我有些遗憾地想,他似乎被叙事、时间、迷宫、花园、分岔这些简单的概念弄糊涂了。不过,有的人就这样,在面对博尔赫斯万花筒般的《花园》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念叨这些陈词滥调。
其实迷宫只是个小小的比喻,《花园》的叙事结构、博尔赫斯的叙事技术都干净清晰,根本不是迷宫。
作者继续无力地论述自己无力论述的迷宫问题。他说迷宫是谜面,谜底是时间。他恐怕说错了,因为原文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才是谜面。不过,作者用维特根斯坦、爱因斯坦、霍金、漂亮姑娘、初恋情人、《甜蜜蜜》、《沙之书》作为支撑。作者说只有迷宫才能代表博尔赫斯的时间。叙事是迷宫,时间也是迷宫。
都是迷宫。
精美的《花园》和这篇可悲的文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博尔赫斯像屹立在黑暗海岸上的无法撼动的巨型礁石,而吴晓东老师像一个骑独轮车扔橙子的杂耍演员,没扔好,橙子掉在了地上,居然是塑料做的。
这篇文章是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一个无能的评论家所能做到的极限,像《黑暗骑士》里小丑说的,like a dog chasing cars,没处下嘴。但作者在倾泻了一堆陈旧油腻的话语之后,开始关注文体、侦探类型小说,可惜说的是《最后一班地铁》和《阮玲玉》,张曼玉,亦真亦幻,还有《阿莱夫》。怎样才能亦真亦幻?怎样跨过刀锋,击穿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怎么上天堂?什么是迷宫?
在说完雷梅苔丝、卡夫卡、《人鬼情未了》、《第六感》之后,终于说到正题了,《花园》与中国。
这是个已经熟练到条件反射的领域,说梦话都不带错字的。他者,异化,后殖民,全球化,文化研究。或许还有点齐泽克,可惜他不老实。
到这个阶段,作者开始独自念叨,不再需要什么博尔赫斯和《花园》了。我没看这本书的其他章节,估计也这个套路。多年来,西方的部分理论资源和话语早已去芜存菁,完成了中国田园风格的锻造,西洋乐器温顺地演奏着大三和弦的主旋律歌曲,作为必不可少的伴奏,融入进了自信而日渐整齐的乐队中。
作者写得好极了,一定偷偷地在深夜练习过很多次,才能写得这么好。原来全世界都在言说中国,可惜他们心中、眼中、笔下的中国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完了,原来我们中国是他者。我们又一次被异化了。凭什么我们又成了他者?他们为什么宣扬黄祸和中国威胁论?我们招谁惹谁了?作者说,博尔赫斯的《花园》对中国的想象是出于西方人(我猜似乎不包括黑人)的优越感,和西方流行的“妖魔化”中国“在逻辑上也许是暗通的”。我就喜欢这种淡淡的、温和的、充满暗示的暧昧感觉。
作者说福柯是大哲学家,我倒没看出来。不过福柯在国内确实备受宠爱,不管福柯愿不愿意,他都是一把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剑。作者又说《国家地理》杂志制造幻觉和神话,用美国人凝视的目光异化了整个星球。在后殖民主义的视野中,此时的博尔赫斯和《花园》变成了西方文化霸权的象征,原来Albert不安好心,《永乐大典》是他们洋人在中国抢来的,作者引用了某位学者(或许精神不太好)的评论,大概是说“博尔赫斯是帝国主义的刽子手”。这是真相大白的时刻,我们真好,西方真坏。
所以现在看来,全靠衬托,这篇文章中的低级错误也不显得太低级了。作者并不会觉得羞耻,也不会因此显得更无耻。吴晓东老师在遥远的中国,跟遥远的博尔赫斯和《花园》、迷宫、时间、叙事什么的没关系。
吴晓东老师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尴尬,他也没什么特别的。或许很早以前就这样,一些学者能从对立的材料中得出相同的结论,也能从同一个材料中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就算没有任何材料,他们也同样能够得出任何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