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练习,带你走出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迷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状况:
读书时,每逢考出好成绩,总是忍不住窃喜,觉得这次好幸运,考的居然都是自己会的。不过接下来又会很不安了,因为不知道下次考试还能不能如此幸运;
工作中,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一个项目,领导和同事纷纷赞你能力强,你却忍不住惶惑,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少努力,一切成功不过是辛苦准备的结果;
单位有一个晋升的机会,看条件你是符合的,周围领导和朋友都觉得你该去试一试,可是你自己却觉得能力不够,思来想去还是放弃了报名的机会……
这些情况,我们有时会称之为谦虚,或者低调。然而,真正的谦虚低调内心应该是平静的,而上述情况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当事人心中非常不安,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拥有当下的一切,感觉自己仿佛是冒名顶替了他人的成就,时刻担心会被戳穿。
德国心身全科医生、行为治疗领域专家米夏艾拉·穆逖兮告诉我们,这种现象叫作“冒名顶替综合征”。她在《冒名顶替综合征》这本书说,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无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尽管他们在很多方面备受认可,却仍会深陷“我是骗子”的自我怀疑中。
那么,冒名顶替综合征综合征是如何形成的?怎样才能摆脱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困扰?让我们一起从书中找找答案。
01 冒名顶替综合征,其实一直就在你身边
我们对自身的评价常常远低于外界对我们的评价,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也叫“冒名顶替综合征”。
被冒名顶替综合征困住的人们,不管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多优秀,依然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怀疑、缺乏自我认同的表现。他们无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反而会全部归功于幸运的环境或者机会。
冒名顶替综合征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心理学家将其分成五个类型:
一是天才型。他们认为,有能力的人不需要费劲,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成功。所以,当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并不是有能力,只是付出的太多而已。
二是完美主义型。他们认为,只有完美地达成一项成就才算能干,如果还有可能更好,或者如果出现哪怕微小的错误或不足,那就没有资格接受赞誉。
三是超级英雄型。他们认为,人生应该在方方面面都取得最佳的成就,一旦某一方面稍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即使其它方面取得再高成就,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四是专家型。他们认为,专家就必须全知全能,不过他们会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同时,把测定专家的标杆不断上移。结果就是,当别人认为他是某领域的专家时,他自己却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骗子。
五是独行侠型。他们认为,成功只能靠一个人的努力,如果需要求助他们,那就说明自己不像别人认为的那么有能力,所获得的成绩也就没有了价值。
这五种类型的冒名顶替综合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边对自己有永远无法实现的过高期待,一边又坚信自己是无能的。他们对“有能力”这一概念有着错误的理解,在平时总是拿自身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在成功时又总是看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放大了他人的成绩,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呢?
02 隐形哈哈镜,让你陷入冒名顶替的迷宫
书中讲了一个魔幻镜子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拣到一面闪闪发光的魔镜,他好奇地照了一下,发现镜中的自己又矮又丑。可魔镜说,只有通过它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年轻人每天去照镜子,慢慢相信了魔镜的话,于是他变得帅而不自知,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无足轻重。
在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心中,也有一面这样的魔镜,它就象一个哈哈镜,无限放大自己的过错和弱点,让人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无法接受自己的成功,越来越害怕自己“无能的真面目”被人揭露。
这个让人扭曲自我形象的哈哈镜由四层组合而成的,它们分别是感知、评价、情感和行为。
第一层是我们的感知。大脑总是会优先接收对自己有威胁的刺激,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害怕被人误会或让人失望,那么就会下意识地收集会证明自己无能的证据,忽略对自己有利的积极提示。
第二层是我们的评价。这一层代表大脑对接收到的事物的诠释。大脑的工作难免出现偏差,这一点在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允许别人犯错,却无法容忍自己犯错;他们将功成名就归因于外部因素,却在遭遇失败时让自己承担所有责任。
第三层是我们的情感。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以恐惧、羞耻和内疚为关注焦点,三者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比如,害怕别人因为失败看不起自己的人,会固执地以为自己一定会失败,由此引发的无能感又会产生羞耻感。这时,收到的赞誉和赏识越多,内疚感就会越强。
第四层是我们的行为。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每次遇到挑战觉得自己无法应对时,身体就会发出危险信号,这时我们一般会有三种自救行为:逃避、抗争或者进入木僵状态,这三种行为,也是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常用的行为模式。
感知、评价、情感和行为这四个层面,共同组成特殊的哈哈镜,它深埋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无法看清真实的自己,并由此走进冒名顶替的迷宫,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探究哈哈镜的形成原因需要分析人格产生的根源。研究发现,冒名顶替者大多在孩童时期有苛求自己的经历,他们往往是在力量不足时承担了无法承担的责任,隐藏了自己的情绪与困境。
另外,社交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冒名顶替综合征。
人们在媒体上看到的,常常是一个过度粉饰的世界,这个虚伪的世界很容易让人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这时,如果也去跟风儿展示自己阳光的一面、隐藏对自我的怀疑及对失败的恐惧,那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了。
03 18个练习,找到走出迷宫的清晰路径
想要走出冒名顶替的迷宫,有许多切入点。但是不要忘记,那个迷惑人进入迷宫的哈哈镜是由四个层面组成的,每一层面都影响着下一层面,各个层面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全貌。所以,想要甩掉自我怀疑和对失败的恐惧,就要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
书中从感知、情感、评价、行动四个层面入手,引导读者通过9个具体步骤,画出属于自己的“冒名顶替综合征恶性循环图”。
在这个恶性循环图中,我们可以理出自己独有的循环路径,看到循环中的每一步是如何自动触发了下一步,从中找到从哪一个阶段入手才能打破恶性循环,打碎深埋内心的哈哈镜。
对应哈哈镜的四个层面,书中提出了走出迷宫的四个步骤:强化积极认知、赶走内心的批判者、做自身情感的主人、改变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案例分析、策略探讨,帮助读者厘清认知、自我探索、树立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每个章节的最后,书中都列出了的操作性极强的练习清单。这些练习包括“只想长处或成绩,保护一周”“我的100次成功”“我内心的批判者有理吗”“我的担心真的应验了吗”“忘却恐惧感”等共计18个,并附赠了专门的练习手册,非常方便实操训练。
写在最后:
其实,不只是你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许多知名人士也公开表示自己受到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影响。而这本《冒名顶替综合征》就是要告诉你,你应该放手去做,因为你值得!
书中说,有能力指的不是什么都不用做,成功便唾手可得,也不是必须在不求助他人的前提下取得成绩;你既不必样样都懂,也无须完美无缺,更不必期待自己在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取得骄人成绩。
书中说,倘若你发现自己有很多缺陷或弱点,这并不代表你实际能力差,而是说明你对犯错和展示弱点感到恐惧;倘若你在他人身上看到突出的成绩,这并不代表他们一定比你好,而是说明你害怕他们可能比你好。
书中说,除了你本人,没有人期待你样样都懂,样样都会;当别人向你表示赞赏时,你可以坦然接受,因为即便你不觉得自己获得了成功,你也不是一个骗子。
……
读到这里,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朋友有没有感觉心里轻松一些?其实,只有当我们真正知道自己是谁,才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只有真正看清并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找到摆脱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方法。
但愿每一位被冒名顶替综合征困扰的朋友,都能拥有接纳自己的勇气和能力,摆脱烦恼,重获新生,走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