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朵朵

寒假期间在“看理想”app听了几个音频节目,今天说说《中国艺术2000年》。主讲人韦羲是个画家,也是一名艺术策展人。讲座的副标题叫做“透过山水,看懂中国画”,总共七十一集,每集时长十几分钟到三十几分钟不等,内容涵盖从先秦到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空闲的时候,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我能一听就是一整天。我为什么如此着迷?除了自身的兴趣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叙述者讲得非常生动、有趣。
讲座中出现的很多名字和概念我都听说过,比如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谢赫宣扬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了应付学校里的《中国美术史》考试,当年同学们都是背诵过的。为了某种目的死记硬背,肯定再枯燥不过了,当时也不见得就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如今一边听着讲座,一边搜索画家的代表作品,仔细察看细节,我对这些概念才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听讲座的时候我还做了不少笔记。北宋郭熙把山水当人来画:“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在他的印象当中,四季的山峰姿态各有不同:“春山澹冶(淡雅明丽)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理论家的话语体系中,不同草木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清代涨潮在《幽梦引》中写道:“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花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芭蕉和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梧桐令人清,柳树令人感……”
断断续续听完了讲座,半个月下来,我的手机相册里早已装满了中国古代名画。历代画家之中,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样一对师徒:师父名叫李唐,是北宋“皇家艺术学院”的一名画师。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克汴梁,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逃难途中,李唐偶遇了他的徒弟萧照,这家伙居然是个强盗头子。幸运的是,强盗里边也有懂行的文艺青年,萧照不但没有扣留李唐,反而拜他为师,跟他一起去了江南。在李唐的悉心指导下,萧照最终成为了“南宋前期宫廷画师中的第一高手”。

对比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萧照的《山腰楼观图》来看,这师徒二人的画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硬无比、土石不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效果?韦羲分析:南宋院体画风应该是受到了画家们强烈家国情怀的影响,因为国破了,北方故土丢给敌人,整个南宋都在强敌压力之下生存,人们的民族情绪和战斗精神被激发起来,艺术家和军人一样壮怀激烈。就像豪放派的词到了南宋更豪放,山水画在南宋前期也特别的刚强有力,仿佛宣告山河坚不可摧。

李唐的另一幅代表作《采薇图》,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主题,借古讽今,谴责了北宋朝廷投降变节的行为。萧照《中兴瑞应图》中描绘了金国“铁浮屠”骑兵行军的画面,大部队藏在重重山峦之后,露出旗帜,只有一小队骑兵完全出现在山前,这样就画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可谓“以少胜多”的范例。画面另一边,我们可以看到,强敌进犯之际,宋军兵马大元帅居然躺在被窝里睡觉!最高统帅如此昏庸,不打败仗才怪呢。

北宋之所以会灭亡,有个人肯定脱不了干系,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一人”——宋徽宗赵佶。中国历史上83个王朝总共559个皇帝,宋徽宗绝对是个中奇葩。他是世所公认的艺术大师,书画双绝,独创“瘦金体”书法,尤善花鸟画。他酷爱收藏,遍搜古董珍玩,强征天下奇石,建五万平米的园林“艮岳”以储之。他在梦中看见“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色彩,五大官窑之首的汝窑因此横空出世。坐拥后宫佳丽上万,他却独爱青楼名妓李师师。为了寻欢作乐,他还专门设立了“行幸局”,专门负责出行事宜。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本来是个王爷,阴差阳错做了皇帝。即位之后,宋徽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他主持设立翰林图画院,开“艺考”之先河,培养出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宋徽宗亲手指导王希孟完成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名称也是由宋徽宗所题写。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在繁华盛世的表象之下,《清明上河图》中暗藏着许多的危机,比如说那艘快要撞上大桥的货船,桥面上迎面碰上,各不相让的文、武官员(一个骑马,一个乘轿)……要说这都是王朝将覆的警示,那也只是事后诸葛亮而已。

对于任何政治上的反对派,宋徽宗都不留情面。为给王安石变法张目,宋徽宗与权臣蔡京一起,党同伐异,将司马光、吕公著等120人打为奸党,继而又下诏追查各级官员的政治言论,据此将所有官员分为“正”、“邪”两种,“正等”重用提拔,“邪等”打翻在地。他还下令把司马光所有支持者的著作、文稿一律毁版焚烧,其中包括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人的文集。

宋徽宗志在玩物,他把太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用在了艺术收藏、教育和创作上。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皇帝,怎么可能治理得好国家呢?当帝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少数人的身边,在更大面积的国土上,则必然出现物质匮乏、饥馑甚至死亡。当宋徽宗的宫殿每夜都要消费数百只名贵的龙涎香,当蔡京的府上做一碗羹要杀掉数百只鹌鹑,这个帝国早已是“两河岸边,死丁相枕,冤苦之声,号呼于野”。

朝廷的腐朽统治使得民不聊生,北宋江、南方腊先后聚众起义,仅方腊之乱,惨死者就超过了200万人。内乱刚刚平息,外敌又来入侵。北宋联金灭辽之后,金国突然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大宋。宋徽宗拉着蔡京长子蔡攸的手说:“没想到金人会如此背信弃义!”因为太过激愤,说完这话他直接气晕了过去。被人救醒之后,宋徽宗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抵御金军的进攻,而是甩锅东宫,下诏罪己:“民生潦倒,奢糜成风。灾异屡现,而朕仍不觉悟;民怨载道,朕无从得知。追思所有的过失,悔之何及!”

宋徽宗就这样把一付烂摊子丢给了他的大儿子赵桓。可宋钦宗也是个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的主,忠臣良将的话他听不进去,只是一味地妥协投降,搜刮民财赔款,强抢民女献与金人……这样依然满足不了豺狼的胃口,宋钦宗决定将投降主义贯彻到底,亲自跑去敌军帐中谈判,结果轻轻松松就被俘虏,父子俩一起沦为阶下囚。在名为“牵羊礼”的受降仪式上,一众人等被扒光衣服,用铁链拴住,像只温顺的绵羊一样被人牵着走。皇帝父子苟且偷生,甘做亡国奴,连累一同被虏去的妃嫔、公主受尽屈辱,皇后朱琏愤而投水自尽……

徽、钦二帝先是被押解到金国的上京会宁,金太宗吴乞买封宋徽宗为“昏德公”,封宋钦宗为“重昏公”,意思是你们父子俩加在一起,就是一昏再昏。几年后,公元1130年,他们被移送五国城。公元1135年,赵佶死于五国城,终年54岁。两年后,他的死讯才传到南宋都城临安。又过了5年,他的梓棺才由遥远的北方运到临安,在会稽安葬。在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在五国城冰冷的“地窨子”里,宋徽宗心中的凄楚可想而知,他在《在北题壁》诗中写道: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宋钦宗赵桓死于公元1156年,时年57岁。他死得特别难看。那一年,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兴之所致,突然想让北宋末代皇帝赵桓和大辽帝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来一场比赛,PK一下马球。精于马术的耶律延禧想要趁机逃跑,金兵万箭齐发,把他扎成了一个血刺猬。赵桓吓得脸色大变,加之患有严重的风疾,慌乱中从马上跌下来,被马蹄踏成了一堆不规则的肉饼……宋徽宗赵佶被俘一个月后,其第九子康王赵构南渡应天府,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

北宋灭亡的经过让我想到:不受限制的权力太可怕了!中国古代,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万人之上、唯我独尊的“天子”,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一个人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他的不作为或者是乱作为都会给黎民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看着宋徽宗所绘的《瑞鹤图》,云雾缭绕之中,金銮殿上空仙鹤飞舞,一切就像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千年之后,依然会有不合时宜的颂歌响起——《十月》杂志上有一篇介绍赵佶生平事迹的文章,题目叫做《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作者评价:“纸页上的赵佶,笑傲江湖,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