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宿命”
地缘政治实在是被人误解的很深。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政治战争》一书最前面的“专家推荐”里,学者何帆揭示了一个事实:国际政治学的主流学者始终不认为地缘政治是一门严肃的学科。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地缘政治曾被纳粹利用,成为其对外侵略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经常被视为历史决定论的变种,而在信奉自由主义的西方主流学者看来,历史决定论就是集权主义的宣言书。
地缘政治为什么会被人误解?一个国家真的有所谓的“地理宿命”吗?地理究竟意味着什么?
理解地理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这个世界。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是难以改变的,地理就是其中之一。
地理就像民族、宗教、人种一样,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平原地区的人们和山民不一样,大陆国家人们的心态也跟岛民不一样。地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言、习俗的传播,构成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都是难以改变的。
不过,人类不会认命。我们向往美好的世界、更加善良的人性,企盼明天会更好,尤其是在宣传语境下,更会注重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氛围。可现实世界总会有一些底层逻辑是不会改变的,或者说很难改变。
我们当然可以追求更好的未来,改变可以改变的部分,但一定得知道,可改变的部分并不是全部。人不是神,不能改变一切。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正确的做法是认清现实后趋利避害。
再说回地理。地理环境是每一个国家都难以改变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所谓“地理宿命”。认清“地理宿命”不是要拿它当侵略工具或失败借口,而是要尽可能发挥地理优势,避免劣势。
中国的“地理宿命”是什么呢?
西至青藏高原,北达沙漠与寒冷地带,东部和南部均临海……这片欧亚大陆最东端被大海、高山、沙漠、寒冷地带所包围土地,封闭而又安全。在被包裹着的这块土地中,内部挑战并不少。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丰年灾年频繁更换和粮食调配的重要性,迫使想要追求安定的中国古人采取中央集权的治理方式,即“定于一”,赋予了中华文明集体主义基因。这与现代西方海洋文明的个人主义基因有本质区别。
集体主义是我们脚下这片大陆的“宿命”,而个人主义是海洋文明,是盎撒人的“宿命”。我们所要做的,是发挥集体主义的长处,避免集体主义的弊端,对于对手则要尽量攻击其个人主义的弊端。
不认可我们集体主义的本质,而只顾追求个人主义好的一面,试图用个人主义改造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历史幼稚”,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最后说说地缘政治为什么在欧美主流国际政治学界不入流。
如果以两大流派来划分国际政治理论,分别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威,国家之间都在用实力说话,相互不断争斗。这个理论之下,国家行为不存在所谓“进步”的空间,只是不断让自己更强,更强就更安全。而理想主义会告诉你,我们要构建的是更美好的一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理念,我们要通过各国彼此互信的行为来让世界更美好。
地缘政治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一种,而且是最现实的那种。地缘政治太现实、太赤裸了,一下子就会说到根上,会让其他人都没有学术空间了。学者需要搞研究、做学术、发论文,所以天生会喜欢有更多人为空间的理论,例如研究下各国的行为如何改变现有秩序,如何更好构建一整套国际规则。
尤其是在冷战之后,全球化浪潮处于高光时刻,整个国际关系学界发展最好的就是理想主义,与美国在全球推广的自由国际主义秩序相契合,都以改变世界为己任。在这种大环境下,现实主义理论本来就不太招人待见,更别说是现实主义里最“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了。地缘政治势必就得“靠边站”。
当然,这种边缘地位并不是说它本身不对,或者是伪命题,只是它不符合当时学术界的大环境,不符合当时的世界潮流。理想主义最大的问题是把应然当作实然。我们是可以追求更好,但要知道,那样的世界是一个存在于观念当中的,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世界,它并不完全是真实的。
放眼地缘政治的未来,当下肉眼可见的未来是全球都变得趋于保守,现实政治肯定会占上风,所以地缘政治的学术地位,我相信会有所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