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我将只为自己跳舞”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神谕女士》是阿特伍德的第三个长篇,创作于1976年,小说聚焦于一个胖女孩的人生。
和阿特伍德的其他小说一样,《神谕女士》也属于“不好好讲故事”的类型,小说整体采用倒叙的方式。
小说开头,出现了一个假死的女人,然后逐步解释她遭遇了什么;同时《神谕女士》在故事中是主人公琼创作的一部作品,阿特伍德在小说中还提及了主人公创作的其他小说,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的人生和她笔下的主角发生了交融,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开始模糊……

琼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成长于五六十年代。根据学者袁霞的观点,彼时的消费文化通过服饰、妆容等方式来规训女性。
而琼则似乎是理想女性的翻版,原因很简单,她是个胖女孩。她的童年因此蒙上了阴影,并且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哪怕那个时候琼早已瘦身成功。
阿特伍德在小说中通过几个细节来呈现“胖女孩”的遭遇,同学们霸凌她(这段霸凌的情节随后还被阿特伍德用在了1988年的长篇《猫眼》之中),老师和母亲则合谋让她在一次演出中沦为笑柄。
上述种种遭遇在年幼的琼心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这也成为了她之后不幸福的根源。
小说中,琼曾梦想成为一名歌剧演唱者,因为她们即便身材胖大,也依旧可以穿着华丽的戏服,没有人嘲笑他们。琼梦想过上这种生活:你可以在大庭广众下用最嘹亮的声音诉说怨恨、爱情、怒火和绝望。
“那种滋味一定很美妙”,但遗憾的是琼此后并未得偿所愿。
值得一提的是,琼的身边也并非全都是歧视和侮辱,她的路姑妈就很欣赏她。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路姑妈经常带琼去看展览,展览上有一个名为“世界上最胖的女人”的展览。
路姑妈从来不去看这个展览,她对琼说,“我们不该嘲笑别人的不幸。”
彼时的琼并不理解路姑妈的话,她认为,既然别人嘲笑她的不幸,那应该也给她机会嘲笑别人。
阿特伍德12年后在另一本小说《猫眼》中回应了琼的这个想法,也透露了她的真实观点:以眼还眼,只会导致更加盲目。
路姑妈后来去世,死前给琼楼下了一笔遗产,但前提是琼必须瘦下去。
琼后来如愿瘦身,也得到了这笔遗产,随即迫不及待地逃离了母亲的控制,前往英国。在那里她邂逅了情人保罗,并在保罗的指点下开始创作古典哥特小说。
但当琼的成就超过保罗之后,保罗开始对琼恶言相向,最终琼选择了离开,与阿瑟结婚。
但保罗对琼的影响从未消除,即便她已经能靠创作养活自己,但琼依旧感到自卑,以至于她不愿意告诉丈夫自己的创作,同样隐瞒的还有她“胖女孩”的历史。
琼因此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秘密混合体,她努力开始新的生活,但过去从未放过她。“我过去身躯的轮廓仍然包覆着我……我想忘怀往事,但它不愿遗忘我;它等待我入睡,然后夹攻我。”
过去的经历和秘密让琼的生活焦头烂额,她辗转于几个男人和几段情事之间,但却从来没有得到爱。
琼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她却无能为力:
爱只是一项工具,我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爱过人,不爱保罗,不爱皇家豪猪查克,甚至不爱阿瑟。我曾经用“爱”擦拭他们,以为能将他们擦得闪闪发亮,映照得出我的影像,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影像。
对于琼而言,爱是一项工具,而不是一种能力,她将爱投射到一个个男人身上,不过是为了照见她自己罢了,为了“映射出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影像”。
换言之,她没有爱的能力,包括爱她自己的能力。她过往的经历从未教会她如何去爱,如何去接受自己。
但幸运的是,在小说结尾,琼设计了一场假死,逃离了自己的过去。她说,“从今以后,我将只为自己跳舞。”
这并不容易,她的脚很快受了伤。但重要的是,她似乎已经找到了爱上自己的途径。
在本书后记中,袁霞教授曾提及了阿特伍德关于《神谕女士》的一个观点:个人问题的解决或部分解决好办,但社会问题着实难办,甚至连想象也很难。
换言之,《神谕女士》真正重要的,不在于琼的未来何去何从,而在于我们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人。
阿特伍德希望琼可以摆脱自我否定,学会“只为自己跳舞”;更希望现实中的千千万万人,也能学会为自己跳舞。